聊聊小米:这家公司为何“可怕”,弱点又是啥?
最近创业圈,特别是硬件创业圈传出一种声音,叫做“防火防盗防小米”,起因可能是空气净化器的抄袭事件,而更早的积怨,则可追溯的雷军与黄章的创业之初的纠葛。
标题里说“可怕的小米”,意识到这家公司可怕,还真就是最近听说他们发布了空气净化器产品。抄袭的问题我们不再这篇文章里讨论了,由法律去审判,由道德去辨析,评论家就不参与了。我们还是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研究小米的“可怕”上。
对未来的预判,对全产业链的打造整合策略清晰,快速的复制力,逐渐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在海量大众用户中建立的品牌信誉,足够杀死对手的低价格……这些,构成了我认为的小米之可怕。
注意,“可怕”是个中性词。
我们来看看小米的杀伤力如何表现在“战场上”:
例如在移动电源领域,原本就是高端品牌卖得死贵,山寨产品做工卖相和可靠性又都存疑。很多中低端用户都在想,啥时候能有个“性价比”出来呢?
然后小米就进入了移动电源领域。对于 99 元的小米电源,可能逼格高的用户看都不会看,但对于大量中低端用户来说,99 买个小米,和 99 买个没听过的山寨牌子,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可以说小米一直都在扫描着“泛智能硬件领域”,然后专挑那种市场需求还不错,技术门槛低,同类产品价格虚高的领域,一刀杀进去,很容易劈出来一块阵地。
小米=性价比,起码在价格端,已经是很多用户的认知了。至于性能,我们后面再说。
这就是小米的一个套路,在山寨产品和国外高端品牌之间,建立一种用户需要的品牌覆盖和产品供给。其实很多国产厂商本来也可以搞这个,但一直都抹不开面子,最后被小米抢了先。最近在手机领域,一些国产品牌开始明白过来了,所以,小米的压力就大了一点。
但小米已经不再是手机公司了,虽然手机是它的控制核心,但如果你再把小米看做是手机厂商,就真的把它看小了。
还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小米到底是不是粉丝生意?
米粉一度成为小米主打的招牌。但在冠哥看来,现在的小米已经告别粉丝生意的阶段了。通过成功的营销和传播,小米产品覆盖了大量的中低端用户,这 部分用户与早期泡在小米论坛上提交 bug 出谋划策的“米粉”极客,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认可小米的一种品牌感和价格,但并不去“粉”这个公司,甚至不了解所谓的小米文化是什么。这种广义的外围品 牌影响力,才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商业模式。
也许从战略层面看,唯一限制小米的,可能就是气度和格局吧。例如净化器这种争议,本来可以做得更漂亮些。而气度这个东西,也是很多中国 IT 巨头的硬伤。
对于小米的布局,也有一种疑问,认为小米的跨得太快。例如空气净化器这种东西,与原来小米的中低端用户群不符。
这要辩证的去看。冠哥也不能打保镖,说小米净化器一定卖得好。但空气净化器这个东西,从长期看,一定会成为一种刚需。只是现在用户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过去卖得太贵。
中低端用户也有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关键是,你能不能把产品价格压下来,然后提供给他们。
那么小米真的就是可怕到无敌了吗?
也不是。从我身边的小米用户反馈来看,这家公司现在最大的隐忧,就是产品质量可能存在风险。
小米手机曾经遭到过一些质量的投诉,里面可能有黑的水军,但也有些真实的问题案例。而我一个朋友买了小米电视,也遭到些功能性的问题,进入米粉 社区投诉,发现原来的账号长期不用被封了,想解封的话要用另外一个账号去“办事大厅”申请解封,这个账号积分必须在 50 以上……
然后我的这个朋友就默默放弃申诉了。
关于小米路由器,也有些信号不稳等质疑,冠哥身边朋友也有类似的反馈。质量、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确实是互联网公司进入硬件领域之后,一个必须要锤炼的能力。
以下仅为个人推测:
质量的风险之所以存在,可能还是和过度追求性价比有关系。例如一个产品A,国外大品牌卖 3000 元,我们一下子把价格做到 800 元。确实很有吸引力。但这里面涉及到硬件的成本,却是需要一分一毛的去计算的。
3000 的外国产品,可能有虚高的品牌溢价和其他东西,砍掉后,其真实的制造成本可能是 1000 元。但我们做到 800 元,剩下那 200 元空间如何压缩?
参照当年汽车行业的做法可能是,如果高端产品用了 6 颗螺丝,我们就用 3 个,从理论上看,3 个螺丝也足够稳定一个部件了;如果高端产品用的是使用寿命为 10 年的磨损齿轮,那我们就用 5 年的,因为互联网快消品最多可能也就用 5 年。
但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并不是严格按照实验室标准去计算年限的。可能用户不小心磕了一下,6 颗螺丝的没事,三颗螺丝的就掉了一个,然后就有问题了……
所以,小米的下一站,可能需要在性价比的路线上略作收敛,真心的把产品可靠性打磨得更出色些——还有更费精力的售后覆盖等环节。
否则,如果产品品质一直存疑,那么小米最多是家“可怕的公司”,离一家“牛逼的公司”还有很大差距。
朋友说,做米粉比做果粉累多了。
这是一句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