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晟:再论团队与鲶鱼
文/余晟
本周三(8 月 5 日)基于和朋友的讨论,我写了《你的团队里有几条鲶鱼?》,发出之后各种反应都有。有朋友觉得很受用,也有人不赞同。昨天我看到公众号“雨打沙滩点点坑”里,名为“三个字儿”的作者写了一篇《团队是团队,鲶鱼是鲶鱼》来提出不同观点。仔细阅读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要澄清的是,大家的观点分歧是非常正常的。有讨论,大家才可以观照到不同的角度,从更广阔的视界来考察自己。同时《团队是团队,鲶鱼是鲶鱼》并没有沾染时下流行的俏皮作风(这样很容易丧失逻辑),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这是值得认真来阅读和回应的。
回到“鲶鱼”问题,我在原文里想讲的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可惜当时并没有表达特别清楚,所以容我在这里做概要说明:
任务是靠团队承载的,但任务不等于团队。单纯依靠任务的角度来筛选团队成员,不能构成团队的内生动力和凝聚力。加之任务经常会改变,团队却不能随任务而迅速改变。更何况团队有人数限制,团队需要活跃的气氛,但小团队里一般不能专门招个“搞活气氛的人”。所以,在招聘人员组建团队时,除了单纯从业务的标准考察,还需要着力考虑其它方面,招来有各方面特长的成员(鲶鱼),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内生动力和凝聚力。
基于此,我举了三个例子:
-
如果团队在技术上不思进取,要招聘技术上精纯的人;
-
如果团队沟通沉闷,要招聘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的人;
-
如果团队生活单调,要招聘有兴趣爱好且有带动力的人;
对上述观点,《团队是团队,鲶鱼是鲶鱼》的作者并不认同。按照该文的观点,如果团队在技术上不思进取,在沟通上很沉闷,应当做的是“换老大”。如果团队生活单调,那是个人选择问题,改也改不动,而且和技术负责人没关系。
对于“有程序员是闷瓜,但他并不喜欢沉闷工作环境”,该文作者的论点是:
1) 团队领导很 low,他懒得跟你讲话;
2) 他有社交障碍,这是病,得治,但是领导只是技术负责人,治不好。
通常,对于观点不同的文章,我都要反复阅读几次,来寻找启发,《团队是团队,鲶鱼是鲶鱼》也一样。不幸的是,我仔细阅读了几遍之后,反而坚信了我之前的观点是对的,理由如下。
首先,我提出“鲶鱼”的观点,是因为在亲自创业、亲自带领团队的朋友遇到了团队沟通沉闷,导致开发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它的出发点是“领导如何改变团队沉闷的现状”,如果简单说“换老大”,似乎是错位了,并不是在帮朋友解决问题——如果有司机抱怨说车不好开,得到的答复不是去修车,而是“把你这个司机给换掉”,未免难以想象。
其次,无论是技术上不思进取,还是沟通上沉闷,往往都不是组织上最要紧的问题,或者至少是“重要而不紧急”的问题——解决现有问题游刃有余但没有积极为未来做准备的团队,或是开发实力不错但沟通上不够积极的团队,现实中并不少见,而且很多短期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换老大”对团队却是立刻就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持续影响)的问题,是需要更加慎重考虑的。再者说,如果原来的老大技术不错,只是沟通不太积极也不鼓励沟通,你确定能换到一个技术同样不错,而沟通更积极的人才吗?以我的经验,我觉得风险不小。
再次,团队是有机体,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把所有职能都寄托在单个人身上,尤其是领导身上。很多关于团队管理和领导力的书籍都讲过,好的团队应当讲究互补:有些人擅长沟通,有些人擅长组织,有些人擅长激励。这些人未必有授权有头衔,但都在某方面发挥着自己的领导力,为团队做贡献。团队领导者的职责并不是成为超人,而是发现这些方面,并且把擅长这些方面的人都招进来,这也就是我说的“寻找鲶鱼”。
最后,我觉得《团队是团队,鲶鱼是鲶鱼》的作者好像看不到人的变化,喜欢用简单逻辑判断复杂事物。拿个人性格来说,好像不是 0 就是1,不是沉闷就是活泼。然而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性格并不处在“沉闷”和“活泼”的某个极端,而是处于中间某个位置,并且受环境影响的。我们都熟悉这样的情景:某些人本来不怎么喜欢旅游,但是经过他人带领喜欢上了旅游;某些人本来不喜欢说话,但是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看到了积极沟通的好处,于是沟通越来越积极;某些人本来下了班只管玩乐,看同事不断钻研技术,于是逐渐养成了钻研技术的习惯…… 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当然很难,但在鲶鱼的带领和示范下,其他人都发生某种变化,这是可能的,一旦发生,整个团队就会大不一样。这一点,是有现身经验可以证明的。
在本文的结束,我想再讲讲程序员与闷瓜的关系,这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我自己面试过一个技术很好的程序员,而且他加入之后也确实给团队和公司做了很多贡献。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面试时问我“你们团队气氛不沉闷吧?”,我本来担心他希望找个和自己性格合拍的团队,没想到他接下来说的是:“我本来就比较闷,如果在闷的团队呆着就会不开心了,我希望气氛比较活跃,这样我会开心一点”。我不觉得他有病得治,而且他加入团队之后,确实呆得比较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