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小米、百度,为什么大家都在卖智能手环?

jopen 10年前

微软、小米、百度,为什么大家都在卖智能手环?

        当微软从斜刺里杀出来,直接跳进了智能移动硬件的行列,以 Band 手环切入的时候,又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智能健康移动设备是不是也能撬动一个大市场?虽然手环是一个小玩意,在智能家电里也是微乎其微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 计。尤其是小米、百度等切入到智能手环市场,打出的价格更是让人看不懂,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但即使这样,也还是吸引到那么多的硬件、互联网企业趋之若鹜,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市场有多大?

        据市场研究公司 ABI Research 的报告显示,在 2014 年第一季度,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健康追踪器的销量超过了 235 万台,是智能手表出货量的 4 倍。这只不过是一个季度的销量。其中,Fitbit 在智能追踪器市场的市场份额最高,打败了包括 Jawbone、佳明、Nike、Misfit Shine 等竞争对手。

        而对国内市场而言,产品更是繁杂,大厂小厂的产品铺天盖地,尤其是相对的技术含量有限,进入这个市场的山寨产品也不乏少数。不过后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悄然涉水,其中百度,小米等都是率先启动的。把价格压到一个相对的极致,这对山寨厂商是致命的打击。

        此外,iHealth、华为荣耀、乐心、咕咚等厂商也开始在京东等平台正式销售自己的微信版手环。幕后有腾讯的推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手环的 市场需求和发展。还有数据显示,2014 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超过 1 亿部,至 2018 年可能超过 3 亿部。瑞信集团的预测报告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0 亿至 500 亿美元。而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 2015 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 100 亿元。

        之所以健康手环能获得相当大的市场追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智能手环类的健康追踪器的售价普遍要比智能手表低很多,这也让更多消费者愿意购买。 二是目前智能手表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手机的压缩版,用来提醒用户接受信息、电话等,而智能手环主打健康追踪,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虽然苹果 Apple Watch 也计划引入一些健康元素,但其价格也是高高在上,一点儿也不亲民,因此单纯地从健康市场切入的话,智能手环无疑更占据优势。

        谁执牛耳,谁领风骚?

        此前,Fitbit 在智能手环方面优势较明显一些,该类产品也已经进入到中国市场。不过,如今,包括三星 Gear Fit、LG Lifeband Touch、索尼 SWR10 SmartBand 等智能手环也都开始跑步入场。尤其三星 Gear Fit 和三星旗舰手机 Galaxy S5 结合销售,其销售预期显然很客观。这也必然会给 Fitbit 带来冲击。

        而微软的进入也给这个市场蒙上了一层新的预期和悬念。据悉,售价 200 美元的微软手环上架不久就被售罄,可见市场对其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微软 Band 手环具有运动手环的多项功能,还可阅读邮件概要,也配置语音助理工具。微软手环开始在美国“微软在线商店”中售卖,作为微软第一款穿戴设备的手环,获得消 费者热捧。

        据悉,这款手环具有心率检测,睡眠监控,手环也可以对佩戴者的运动健身情况进行统计,给出总结报告。当然,在运动之外,微软还整合了其他的一些 应用,比如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邮件提醒,阅读邮件概要内容。另外,手环也将和智能手机的日历软件同步信息,将会发出提醒。同时,手环也配置了 Cortana 语音工具,用户可以对手环“说话”,获得驾驶路线信息,或是进行语音记录,设置提醒等。手环内置了 GPS 芯片,此外还有紫外线传感器,可以实时探测紫外线指数。

        在业界,Fitbit 的健康手环名气最大。目前,Fitbit 推出了三款全新的可穿戴设备,Charge,Charge HR 和 Surge。其中 Charge 基本延续了前作 Force 的设计和功能,在保留 OLED 防水显示屏的基础上,采用了防滑橡胶表带的设计。涵盖了计步、行走距离、卡路里消耗、楼层数、睡眠监测和来电显示功能;Charge HR 增加了用途更为广泛的 Pure Pulse 心率传感器,确保用户可以监测更为准确的身理数据;Surge 则类似于智能腕表,内置有三轴式加速计、陀螺仪、指南针、环境光线传感器、GPS 和心率传感器,除了基础的运动记录功能外,还具有来电和短信提醒,以及音乐控制等等。

        很显然微软面对的还是 Fitbit 的竞争。而在中国市场,无疑是群雄并起的时代,谁也难以做到一股独大,而是各领风骚,尤其是在价格如此血拼的阶段,谁能获得更多用户青睐也很难说。

        智能手环是一窝蜂吗?

        有人怀疑智能手环是一个小物件,进入门槛不太高,很容易做烂,现在一窝蜂的进入,也开始大幅压低价格,价格战之后就是市场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用户体验度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

        那么会不会如此呢?智能手环主打运动和健康理念,对于日益追逐自身安全的用户来说的确具有一定的诱惑力,这也是为何这么多企业在意这个市场的原 因所在。至于产品多元化之后,形成的一定价格竞争,并由此带来产品蝶变的速度,对于用户来说自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产品创新就会带来更多的应用和突破。

        目前,我们看到苹果和谷歌在系统方面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苹果发布了 Health kit,谷歌发布了 Android Ware,而微软也有健康健身追踪服务 Microsoft Health。当然这仅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厂商的参与热情。微信版手环也已经面世,这给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启迪。只是这次的结合还没有让我们看出更多 的新鲜元素,毕竟手环这个小产品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挖掘,寻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在哪里。

        第一批的微信手环无疑还是有跑马圈地的意思,据悉阿里巴巴也有意在这上面做些文章。当然目前还没有看到真正的产品应用出来。我们可以看出的是, 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硬件行业,目的是为了给自身的互联网服务找更多入口。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可穿戴终端已成为互联网产业一个热点。

        当然,质疑声也一直存在,那就是智能可穿戴产品目前并未像智能手机那样颠覆业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依赖性并不强。市场培 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数据的分析和分享也存在着一定的衔接。虽然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数据分析之后的存储和分享涉及到一定的用户个人隐私,如何保 护这些数据的可靠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问题。

        小众还是大众市场?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目前普遍走得还是小众市场。比如谷歌眼镜,即使苹果 Apple Watch 正式上市之后,也仅仅会在一定的用户群体中出现,还无法像智能手机那样成为用户的刚需。这恐怕才是可穿戴设备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如果要进入到大众市场,那么还是要主打健康牌,这样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据悉,目前在有些社区,已经开始尝试更细致的健康手环推介,居 民佩戴一款健康手环,就可依次进行血压、血氧、体温、身高、体重、人体成分等项目的健康检测,在完成所有项目后,即可得到一个简单的 “健康检测报告”。很多人在意的会是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如何保存或者传输。其实后者很简单,如今智能化完全可以做到和手机同步,进行数据分享。至于数据的 准确性,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进步来完善。但可以预测的是,这样的应用才会是一个大市场应用模式。

        对于一些简单,快速的健康数据采集和存储无疑是非常方便,这样也有利于社区化对居民的管理。当然,值得关注的还是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这 一点也非常重要。我们不求百分百的精准,但起码偏差不大,这样才能给用户真正的建议和导向作用。单纯地从科技应用和产品范畴来看,可穿戴设备还是一个小众 市场,尤其是智能手环的应用,但人们对健康的看重,也注定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的应用和产品模式都将有可能成为用户追逐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健康紧密连 接之后,只要体验足够好,那么用户的选择不会低,尤其是当一款产品的价格不断走低的时候,人们或许也乐于买一个玩玩。

        而对服务方来说,无论是硬件体验,还是应用内容的辅助,都将是关键。此外,对于他们能够采集到更多用户数据,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建议和服务也 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比如用户血压高,是否可以推荐一些食品或者保健品?这些模式都有可能进行商业化布局的开始,当然前提是用户基础足够庞大,就如同微 信的火爆一样,用户突破到一定的瓶颈之后,那么数据价格就可以转换为商业利益。这时候,就是小玩意撬动大市场了。

来自: 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