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岛找不到软件工程师

jopen 9年前

科技之岛找不到软件工程师

作者:羅之盈

你的公司也在喊着找不到工程师吗?产业正飞快演进,高校体制却僵化过时,台湾的软件人才荒将更糟。 保守估计,在软件工程类的就业市场,平均三个空缺职位抢一人!

「你有认识的软件工程师可以介绍吗?」这句话像是一个口耳相传的传话游戏,你传我、我传他、他传他,问题没有答桉,因为整体产业都很缺软件工程师。

「未来五年,台湾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状况会非常严重,PChome 集团现在也缺少三百至四百位左右的工程师,」PChome Online 网络家庭董事长詹宏志直言。

这个困境同样蔓延到雅虎奇摩、momo 购物网、圣洋科技(cacaFly)、沛星互动科技(Appier)、台湾雪豹科技等,一系列不同规模的网络企业,同声慨叹工程师的短缺。

在景气不佳、无薪假创新高之际,之初创投创办人林之晨,联合九十七家网络企业联合招生,开出六百二十个空缺职位,「但还是找不到好的软件工程人才,」他感慨。

不只是网络企业,这个现象已经扩及台湾整体产业。

根据一○四人力银行统计,软件工程类以下的十种需要具备研发能力的职务,包括软件、硬件、算法、电玩等,工作机会数量从三年前的一万七千多个, 增加到两万九千多个,成长 71.6%,但求职者仅仅成长 17.9%;软件工程类每人平均工作机会从 2.2 个,三年内一路增加到 3.2 个。(见表1)

科技之岛找不到软件工程师

十种职务之中,最为短缺的是软件工程师,平均是四个空缺职位抢一个求职者;Internet 程序设计师更达到五个空缺职位抢一人。假设九千多名求职者完美媒合所有工作机会,尚有多达两万多个工作完全无人可抢! 

许多空缺职位,从年头找人找到年尾很常见,可见供需之间的巨大落差。

工程师为何短缺?原因包括:海外企业挖角、资讯人才培育不足、传统科技大厂的人才竞争。

智冠科技董事长王俊博说,现在平均一年有 20% 技术人员被中国延揽,中国业者除了给高职位,更实际拿出千万年薪抢人。如果优秀人才选择留在台湾,例如,台成清交等名校毕业生,首选还是联发科、台积电、 中华电信、群晖科技等传统科技大厂,这让网络产业资讯人才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优秀的人才更是难找。国内的情况也是一样,校招的时候,名校毕业生首选也是 BAT 等大厂。

「软件产业缺工向来如此,不过现在特别明显的原因,一是结构性的产学问题,造成人才供给不足,二是产业变化更快,」

一○四猎才顾问中心猎才顾问林冠宇分析,新科技与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像是穿戴式科技、物联网、Bank 3.0 等,过去非本科系人员可通过自学进入软件产业,补足资讯人才缺口,但现在技术更为专精,跨界补位变得困难。

「隐性求职者很多,但可用的不多,所以根本还是得从源头着手,从学校培养更多的资讯人才,」林冠宇观察。

究竟台湾一年有多少资讯类毕业生?从教育部统计处资料来看,软件工程最核心的「资讯工程学系所」每年毕业生约八千多人,五年培育人数微幅增加 二.七%,但若算上泛资讯类型的毕业生,如资讯科技、电脑通讯、网络应用科学、网络系统学、计算机工程等系所,则大幅缩减一一%。相较于全国高等教育毕业 生五年降幅 0.8% 来看,资讯人才缩减远多于整体均值。(见表2)

科技之岛找不到软件工程师

不论是泛资讯毕业生大幅缩减,或是核心资工毕业生微幅成长,其实都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政策。

以美国大学为例,电脑科学类(即资讯工程)闻名的三所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史丹佛大学、哈佛大学。为了因应时代趋势,连年增加电脑科学系所名额。

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电脑科学系的学生人数逼近千人,六年来分别增加六成五、九成一的学生人数,史丹佛与哈佛增幅甚至超过两倍。

图表上昂首的曲线,代表美国高等学府回应产业需求的态度,但反观台湾资讯工程指标性大学的学生数变化,却是向下倾斜,发展让人心惊。(见表3)

科技之岛找不到软件工程师

台湾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交通大学四所学校资讯工程系学生数,六年下降4% 到9%,对应少子化的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人数六年来下降1% 的景况,降幅仍属剧烈。

为什么号称「工程师之岛」的台湾,到了资讯爆炸的主场时代,反而退缩了?从研究出发、领导趋势的学术界,不可能不知道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趋势,大学为何不多设招生名额,培养更多工程师?

工程师之岛,没有工程师

「台湾的大学,招生名额完全由教育部决定,我们完全无法改变。所以我们不能依需求,调整不同领域的学生人数,」台湾大学副校长陈良基无奈表示。

根据「大学法」第十二条规定,大学之学生人数应与资源条件相符,其标准由教育部定之;并得作为各大学规划增设及调整院、系、所、学程与招生名额之审酌依据。

因此,人才培育短缺议题的皮球踢回主管机关,关于学生人数配置,教育部显得有更多无奈。

「校方的抱怨只说了一半,教育部所做的是『学生总量的管制』,其实校方可以自行调配各系所的学生人数,」教育部高教司专门委员倪周华说明,总量 管制大约从二十年前开始,因当时大学数量倍增,再加上开始讨论少子化议题,大学无限制地增加学生人数,不合时宜,才会进行总量管制。近年,少子化现象发 酵,讨论的更是如何下修。

所谓总量管制是指,教育部核定某学校大学部学生一年招生三千人,在总量管制之下,学校若师资与设备许可,希望增加A系所学生,就代表需要关掉或减少B系所,系所之间的资源分配就会引起一场校内斗争。在校方无法处理内部调整时,就会希望教育部放宽总量管制。

难道不能给大学更多管理自由吗?学生数逐年递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倪周华指出,五年前就不再增加大学人数总量,例如,今年大学招生名额约三十五 万人,实际只有二十七万,「要打破总量控制是满难的。若是开放大学全凭实力竞争,那排名后段的大学可能都会倒掉,特别是南部大学。但有学生需要就近念书, 其中有更复杂的资源与政治角力。」

教育部希望大学自行调整科系名额,大学管理高层又不敢增此系、减他系,反向要求教育部放宽总量管制。双方互推皮球,毫无解套。

部份大学为了在总量控制下突破,开始尝试推广程式设计学程,提供给其他学系学生修习。例如,台大研拟推动「CS+X课程」,就是计算科学学程,首先于四个学系试办,包括中文系、社会系、社工系、政治系,期望绕道走小径,培养更多资讯人才。

年轻人没兴趣也是问题

资讯人才培育不足的四大原因,除了教育部总量管制困境、大学校方无力处理内部调配,还包括少子化冲击、学生就读意愿不足。

教育部回顾过去几年核定的资讯类系所招生名额,正式的学士班与硕士班缩减比率并不多,只有缩减硕士在职专班和大学部进修学士班。

核定招生名额减少有限,但毕业人数却有缩减。代表学生报到率低,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学生来源,「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整体少子化的冲击,以及学校之间竞争流动的关係,」倪周华分析。

更实际地观察,人数短缺的可能来自学生对资讯类科系不感兴趣。台湾大部份的大学选课自由,即便没有资讯类学程,也能自由学习,这部份就需要长远的激励,例如,出现更多台湾软件公司的成功案例,或更实质、显着地反映到薪资层面,才能吸引更多学子自主加入。

面对供需失衡困境,对工程师尤为需求的「重灾区」网络产业,选择强化企业内训、员工推荐机制,以及走入校园,培养未来人力。

「为了解决人力需求,雅虎奇摩积极向下扎根,例如,每年暑期为期三个月的大学实习生计划,让在学学生可以参与实作,或请员工到学校分享,招募应 届毕业生,」台湾雅虎人力资源部总监邱瑜琪表示,公司非常鼓励员工举荐,成功后有为数不少的奖金。过去一年有二至三成的员工,是透过推荐管道进入雅虎奇 摩。

momo 购物网特别指出「产学落差」所带来的倾斜。现今学校教育目标以学术理论为主,产业则以新技术应用,并能提高商业效益为优先,新鲜人进入产业需全新学习。

以 momo 购物网需求的工程师类型来看,主要有 app 开发、Java 程式、使用者介面设计、后端系统架构等各类需求。更缺的是,以高阶具备可整合程式、开发前后端系统的人才。

以职务内容来看,大数据的应用较难找寻,目前业界有实务经验且可以与商业实务逻辑运用之人才不多,「现阶段主要透过内部教育训练,提升在职工程师专业能力,同时招募应届毕业生进行完整的实务培训。」

英美已规划小学生学写程式

去年十二月,美国总统欧巴马鼓励学童学习电脑科学,「这些技术不只对你的未来很重要,对我们国家未来也很重要,若我们希望美国持续站在科技尖 端,需要年轻人学习这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科技与工具,」随后动手用 Javascript 写下一小段程式,完成一个方形色块。

《纽约时报》报导,纽约市长承诺十年内,所有公立学校都将提供电脑科学课程,以回应资讯相关空缺职位;芝加哥市承诺在三年内,高中生将修习为期一年的电脑科学课程,并扩及四分之一的小学生;旧金山教育委员会则投票期望,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提供电脑课程,并强制到八年级。

不让美国专美于前,英国首相卡麦隆呼吁,数学、科学与电脑科学应当成为重点科目,程式教育甚至向下推广到五岁孩童。

当欧美瞄准未来发展脉动,全力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台湾就连进入社会最后一哩的高等教育都搞不定──总有许多方方面面要顾全、许多历史渊源要衡量。

相较于科技大国,台湾人口有先天限制,无法发展所有的产业,需要依据未来经济的战略方向培养人才。

台湾曾在「订单式」培养单一产业人才中,得到教训,当初为了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教育机构大幅扩增生技系所,但在产业没有顺利成形之后,现在人才面临重新学习的关卡。

因此,人才培育还需瞄准适用于多种产业的趋势,才能降低误判。

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不论是网络服务、物联网、人工智慧、传统产业转型等,都离不开软件工程,培养更多的软件人才,才能呼应产业需求,而五年、十年后需要的软件人才,不该受僵化的教育体制拖累,现在就该开始破格培育。

英文版同步上线 www.cw.com.tw/english;10/26 The China Post

来自: www.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