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未来可以拥抱开源吗?
文/水哥
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问世至今已近 29 载,期间任凭业界风云变幻,Windows 始终牢牢控制桌面领域统治地位,但随着近年来业界上游格局剧变以及轰轰烈烈的移动领域“地理大发现”运动,Windows 正面临来自多方位多元化的威胁,其中最甚者,是来自开源势力的威胁。
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尽管 Windows 操作系统依旧占据 90% 以上 PC 桌面,但其品牌影响力已不如从前;再细心一点的人可能还发现,与其说 Windows 的影响力下降了,不如说开源系统的影响力上升了。事实的确如此,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受到微软的商业打压,以 Linux 为代表的开源操作系统桌面市场份额至今未超过2%,但随着近年谷歌公司在开源领域的活跃以及安卓系统的崛起,乃至 XP 系统退役和最近曝出的中国政府采购喊停 Windows 8 系统采购事件可以看出,Windows 系统正面临史无前例的考验。近期又有多个开源社声称欲帮助 XP 用户平稳迁移到 Linux 系统。笔者粗略估计,暂且不说中国方面庞大市场,全球范围至少还有 25% 桌面用户使用 XP 系统,这些用户中暂未升级至 Win7 且不打算使用 Win8 的不在少数,倘若有三分之一的这类用户在未来改用 Linux 操作系统,对微软 Windows 的根基亦是较大动摇。沉寂了多年的 Linux 和开源社区一时间站到了业界的风口浪尖。
开源社和微软的恩怨由来已久,这还得从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开源运动的起源说起。
1969 年,改变计算机科学史的 UNIX 系统在美国 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被开发出来。此后十年,AT&T公司为了完善该系统,将其源代码免费授予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研究修改,期间 UNIX 产生了许多变种,最著名的就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BSD 系统。后来 BSD 系统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并产生了较高的商业价值,这直接导致了 AT&T公司与其开打了一场扩日持久的官司。该事件对当时的黑客社群与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许多黑客和有能力的程序员因商业利益驱动就此抛弃以往 分享和协作的软件开发精神,纷纷投身于专利软件的开发经营。微软和它的 Windows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在那个年代,软件专利化的趋势为一名早期黑客文化的中坚分子理查德·斯托曼所不齿,特别是微软公司以及 Windows 操作系统被其视为“异端”。这个狂热的年轻人以宣扬软件“自由”精神为目的,于 1983 年发表了 GNU 宣言,并于 1985 年建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自由软件运动发展期间,芬兰学生林纳斯·托瓦兹开发了 Linux 内核,理查德·斯托曼则极力劝说托瓦兹将 Linux 列入 GNU 计划,尽管没有成功,但 Linux 最终采用 GNU 通用公共许可证的条款发布,使得 GNU 计划能够基本完成,自由软件运动也由此壮大。
在 80 年代中后期和整个 90 年代虽然自由软件得到发展,但其弊端也逐渐凸显,那就是程序员缺少足够收入来维持生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阵营并走入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理查德·斯托 曼的一位重要同伴埃里克·雷蒙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对斯托曼的自由软件运动及其理想主义进行了批驳,并于 1997 年发表了著名的《大教堂与集市》一文,通过开源协作和更加实际、符合市场的手段来对自由软件运动进行改造,由此形成了开源运动。此后,开源运动与自由软件 运动分道扬镳。
再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尽管开源软件在市场占有率上难以对抗微软公司,但由于其对商业公司宽松开放的态度,保证了自身的生存并且细水长流,直到 谷歌公司的崛起。谷歌公司利用了开源软件的便利并将其优势发挥至极,通过先入为的移动互联网布局,使得安卓系统、Google Chrome 浏览器和大量开源应用抢占市场先机,并逐渐渗透和侵蚀微软桌面市场份额,最终形成对 Windows 生态闭环的威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说微软在互联网和移动领域失去先机,但庞大的桌面和中低端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依然能够维系其业界上游巨头地位,这 种维系仍然依赖于以 Windows 为核心的营收模式。尽管这些年微软在必应搜索、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多面出击,意图改变营收单一的现状,但战略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的主防线 Windows 生态系统一旦被攻破,势必成为微软多年来不敢想象的噩梦。
现在,Windows 操作系统走到了一个歧点,手持端无法撼动安卓系统市场占有,PC 端又不能产生对自家 XP、Win7 系统太大的替代性,可谓进退维谷。因此,一个议题油然而生——何不尝试拥抱开源?
过去的二十年间,微软没有选择开源,其主要原因就是 Windows 的商业根基太深,操作系统的销售额、授权费构成了微软营收的主要来源。而如今在微软战略转型之际尝试 Windows 开源则有着显而易见的益处。
鲍尔默退休之前制定了“设备与服务”战略,开启了微软战略转型的先头;纳德拉继任 CEO 后,制定并多次重申“移动第一、云第一”的战略计划。在微软最近一季 2014q3 财报发布之际,纳德拉声称微软对 Windows 未来的考虑是如何将它安装到更大范围的设备上,使其能够参与到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等领域,为移动和云的战略服务,打造更大的生态系统。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微软未来的战略重心将向多元化偏移,而 Windows 将为多元的战略服务,那么操作系统的销售和授权收入势必不再是唯一的营收重点。既然如此,一个开源的 Windows 则更加契合微软当前的转型战略。
开源的主要好处是让更多人看到源代码,让更多程序员参与软件开发与修改,汲取群体智慧提高软件质量。如今,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开源软件的个性 化订制和开发效率提供了强大助力。将 Windows 置于开源规则之下,让更多人参与 Windows 的个性化设计,这无疑胜过令人 hate 的瓷砖界面数倍;让更多人加入到捉虫队伍,令错误无处遁形,同样比微软隔三差五地推送浆糊式补丁更有效率。
另一个考虑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谷歌可以利用开源势力占领市场,微软亦可如此。Windows 平台对传统应用软件和游戏软件的兼容性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想象一下,一个占据 90% 桌面市场的操作系统一旦开源,势必打破现有的开源格局并对所有竞争产品施以强大震慑力。
一个开源的 Windows 还将给予硬件厂商更多选择。当前开源许可证的种类繁多,对开源规则限制较宽的有 BSD、MIT、Apache、LGPL 许可证等等,其中谷歌公司采用的有 BSD 和 Apache 许可证。微软完全可以选择以上几种较灵活的开源许可证或是自成一派,用许可证的方式授权硬件厂商集成不同的操作系统版本,而自己只需牢牢掌握 Windows 内核即可。这产生对移动手持、可穿戴设备和其他智能化设备领域的渗透效果远比操作系统降价要好得多。因为微软现在想要的结果是占领更多的设备,而非卖出更 多的系统。
当然,Windows 开源并非没有坏处,这意味着微软将失去操作系统销售和授权收入,这对微软来说或许难以承受,但长远来看,开源策略对于微软战略转型帮助极大。对于微软这种缺乏开源基因的大公司来说,开源可以循序渐进,从 IE 开始也许是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