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jopen 8年前
<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misc/goto?guid=4958190462259388048" title="程序员"><img alt="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a08e318ff2ebc4ad30d5e6ff0cd93701.jpg" /></a></p> <p>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p> <p>这是我在使用 Google 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之后的总结。</p> <p>智能、AI,是今年创投圈的关键词。如果你在京东、淘宝上搜索各种家电,多多少少这些产品都会说自己是「智能」的,到底什么是智能?把安卓系统塞到硬件里,这个硬件是不是就是智能了?我认为不是。在我的字典里,「智能设备」指的是当我说 1 ,它知道我接下来要说 2 ,当我还没说 3 ,它就能说出 4 的产品;同时,它知道我在 A 场景里说 1,需要的是 3 ,而在 B 场景里,我需要的是 2。</p> <p>按照这个定义,很多在宣传上带有「智能」二字的产品根本<strong>不能称为智能,而是能而不智</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1e0b2afdd76520f1a97cf5c680b8d2f0.png" /></p> <p><strong>为了智能而智能</strong></p> <p>记得 2013 年,当我还在极客公园的时候,我们认为汽车车载系统会是下一个智能设备的战场,于是我们找了一些汽车厂商,合作做车载系统的评测。</p> <p>我们拿到的第一辆车是当时号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智能」车载系统的某品牌汽车,系统基于 Android 1.x ,实际上,当时 Android 已经推出到 4.x 。打开系统后,我看到了 UC 浏览器、新浪微博等常用的 app,点开 UC 浏览器,艰难地在电阻屏上输入了网址,然后开始评测这个所谓的「智能」车载系统。</p> <p>我经常拿这个例子作为反例跟朋友分享什么是<strong>场景化的需求</strong>。在开车的时候,你需要用车载系统浏览网页么?你没有这功夫。停车的时候呢?手机上的浏览器会给你更好的体验。那么,车载系统里的浏览器有什么存在的价值?</p> <p><strong>没有</strong>。</p> <p>新浪微博有存在的价值么?我认为也没有。开车时,我们可能需要瞄一眼导航、需要瞄一眼手机蹦出的紧急通知(比如来电、微信的点对点消息),但更多的注意力显然是在方向盘上,大多数人不可能这个时候还有心思去关心明星们的八卦。如果关心,停下来用手机慢慢刷微博是更好的选择。</p> <p><strong>所谓场景化的需求,是在特定场景下提供刚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而不是给用户大而全和提高用户操作门槛降低效率的选择</strong>。2013 年我们评测的这个车载系统,显然是个经典的反例。</p> <p>另一个我也经常举的反例是微信公众号操作空调。有不少厂商,在空调上安装了 WiFi 芯片,通过繁复的配置后,用户可以在他们的公众号里开关空调、调整温度。不妨想一下,一般的家庭,空调遥控器都是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拿起遥控器 —> 按下开关所花费的时间,肯定要比你在微信对话列表里搜索这个厂家的公众号 —> 找到功能项 —> 按下开关所花费的时间要少很多。这样的「智能」首先一点都不智能,其次,整个操作变得繁琐、效率低下。</p> <p>然而,很多厂商依然把「我们能用微信控制」「我们能用 app 控制」作为卖点去宣传,其实这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连接微信而连接,为了做 app 而做 app。你会发现,很多厂商的 app 更新频度极低,如果用户真的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频繁去使用 app 控制空调,相信他们会很乐意经常更新 app。</p> <p>很多人购买这些所谓的「智能」电器后,头几次使用可能很兴奋,用手机折腾一番,但热度一过,肯定还是用回传统的遥控器。</p> <p><strong>方便,是比「伪智能」跟优的选择</strong>。</p> <p>而且,如果按照我对智能的定义,我说 1 时它知道 2,我感觉热时空调就自动打开,遥控器从实体塑料变成微信公众号,本质上也是说 1 做 1,说 2 做 2,智能在哪里?</p> <p><strong>场景化的智能</strong></p> <p>智能不是一个新词,只不过,今年刚好撞到了投资的风口。当然,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快的机器和更容易让机器自我学习的神经网络。</p> <p>场景化的智能,就是在我需要什么的时候,<strong>恰到好处</strong>地提供什么。</p> <p>很多精英分子对今日头条嗤之以鼻,实际上,它是一个粘度极高的 app,我看到很多人每天在今日头条上花费超过 1 小时的时间,原因是他们总是能在今日头条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于是不能自拔一直看下去。我母亲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用户。</p> <p>另一个精英分子嗤之以鼻的产品,快手,也是如此。用户每天在快手的停留时间超过 50 分钟,原因和今日头条类似。</p> <p>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公司的技术人员数量也非常之多,他们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适合当前场景阅读的内容。虽然,有些内容我看着也很不舒服。</p> <p>另一个例子是 Google 搜索,比如当我在 Google 搜索《神奇女侠》的时候,Google 不仅给出了传统的搜索结果,还提供了最近的电影放映时间,因为它猜我有可能想去看这部电影:</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1f2253e9362d103c864298bc399889dc.jpg" /></p> <p>它还在侧栏展示了电影的演员,当我点开主角 Gal Gadot 的搜索页面时,Google 展示了以前也扮演过神奇女侠的演员,因为它认为我可能对这些女演员有兴趣:</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33995985cf228a6d33216408f29ff832.jpg" /></p> <p>这些,都是场景化的智能,当我阅读一条狗血新闻时,头条给我推荐一条更狗血的,当我搜索一个关键词时,Google 认为我可能对相关的其它信息感兴趣。Google 不会突然在 Gmail 里冒出神奇女侠的搜索结果,因为我正在处理工作,显然没有心思关心电影什么时候上映。</p> <p><strong>解放双手的场景化智能</strong></p> <p>Google Home 是我最近用的场景化做得最好的智能设备之一,我几乎每天都使用。</p> <p>我一直认为,用语音问 Siri 天气是一件很傻的事,因为当我们拿着 iPhone,显然下拉一下看天气比用 Siri 更快,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大声跟 Siri 说话,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p> <p>但在家里就不一样,在家里,我大声说话不会影响其他人,也不会感到害羞;另一方面,在家里的时候,我双手一般在电脑键盘上,用语音问天气显然要比我把双手从键盘移开来得更方便。</p> <p>另一个我使用得最多的功能是设定倒计时,工作时累了我喜欢在椅子上小睡一会,以前我会打开手机设置闹钟,现在,我只需要闭上眼睛,跟 Google Home 说,设定一个 10 分钟的闹钟,它就会在 10 分钟后叫醒我。</p> <p>这些都是小功能,但它们体现出一种场景化的设计。就像前面举的车载系统的例子,开车时我们真的需要浏览器么?不需要。Google Home 需要有很多功能么?不需要,它只需要让用户在家里「<strong>解放双手</strong>」。</p> <p>这就是我在文章第一段说的,「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p> <p><strong>恰到好处,比大而全,比为了显示智能而智能,其实更考验产品的技术能力</strong>。</p> <p>一方面,在开发产品时,需要完全了解用户的场景,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为用户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技术的积累是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必要条件。</p> <p>Google Home 是我唯一用过觉得「不傻」的语音助理,首先是因为它的功能足够场景化,其次,它对语音交互过程中的上下文理解得非常透彻。比如,我问它「川普是哪年出生的」,接下来再问,「他女儿有多高」,它都能对答如流。</p> <p>这种技术的积累是让人望洋兴叹的。我拍了一段演示视频:<a href="/misc/goto?guid=4959009061308791755">https://v.qq.com/x/page/c051105uu2k.html</a></p> <p><strong>「智能」在硬件产品里有多重要?</strong></p> <p>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不看好智能音箱,他认为,所有的智能家居,除非 AI 的成熟程度已经达到了《钢铁侠》中的级别,否则,智能可能只是它的宣传亮点,而不是产品的核心卖点。</p> <p>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在我使用 Google Home 的总时间里,听音乐占了最长的使用时段,虽然我会随口问一下天气,问一下简单的问题,但听歌、听播客甚至即将支持的打电话功能,主要使用的是它的音箱,而不是「智能」。</p> <p>如果「听」是主要场景,那么,智能音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应该是音质,而不是智能?</p> <p>Google 和苹果分别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p> <p>苹果在今年的 WWDC 把智能音箱 HomePod 作为最后一个产品压轴介绍,和外界的猜测一样,在 Amazon 和 Google 分别推出智能音箱后,苹果紧随推出。</p> <p>苹果和 Google 音箱的侧重点显然不一样,从官网的介绍页面也能看出。Google Home 的介绍页面前几页,都是介绍它的功能以及有多么「智能」,而苹果则是花大量的章节介绍音质和外观。这体现了两家公司对智能音箱的定位不同和技术积累区别。</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306991c19e36e5f926b82566f177a97f.jpg" /></p> <p>Google 从搜索起家,很早就开始部署 AI ,如果你有使用 Google Assistant app,你会发现它的聪明程度超过 Siri 几百条街。如果你有使用 Google 相册,你会发现,Google 对照片的识别能力比 iCloud 强太多,Google 能把我过去 10 多年的照片里我识别出来,并识别为唯一一个人,但 iCloud 却识别成好几个人。</p> <p>所以,Google 自然要炫耀它家的技术能力,自然要告诉全世界,论 AI,还是 Google 强。但对于一个音箱来说,AI 是重要的功能么?如果我们不把它定义为音箱呢?</p> <p>Google 把 Google Home 定义为家庭助理,听音乐是它的附加属性,而苹果,则是在做一个高品质的音箱,AI,只是这个音箱的附加功能。就像 Apple Watch,苹果花在设计上的宣传显然比花在智能上的宣传要多。</p> <p>国内的厂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厂商在设计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认为智能音箱首先是一个装饰品,然后才是语音助理,而有一些,则和 Google 一样,强调技术实力。</p> <p>这两条路线哪个才是更好的?我不知道。如果从市场规模来看,可能苹果的路线更正确,但如果从投资未来的角度,Google 可能在做更正确的事。当然,可能都对,也许未来会走向融合,比如,当你追求音箱的重低音时,你发现 Bose 推出了一款内置了 Google Assistant 能力的音箱,这不是更好的选择么?</p> <p>回到国内的产品,对于强调技术的产品,我很喜欢,但也略微担心。即使没有墙,Google Home 在中国依然会是一款小众产品,相比起智能助理,人们对音箱的需求显然更大。如果一个产品过度强调技术,而忽略「生活方式」,那么互联网的主要消费人群 — 女性,是否会买单?我没有答案,我唯一有答案的是,如果一个产品首先面向的是崇拜技术的极客人群,它会得到很好的传播,但在后期,它必须是一款平民级的「生活产品」,否则,市场太小。那么,这个时候,智能和硬件之间,谁才是真的「恰到好处」?</p> <p>不管怎样,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会出现很多细分场景的 AI 助理,做菜的、陪伴的、导游的……想想都会觉得,科技真美好,而这些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积累。</p> <p>祝福那些有深厚技术积累的公司。</p> <p>来自: <a href="/misc/goto?guid=4959009061419712717" id="link_source2">kenengba.co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