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jopen 6年前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70560dd2581db11dfb2654399c1546ff.jpg" /></p> <p>2018 年,科技领域都有什么大事?</p> <p>人们将载着汽车的火箭送向太空,为之欢呼;地球的另一边,巴西博物馆九成藏品付之一炬。</p> <p>今年,有神棍医生得到惩罚,也有杰出的灵魂离世……</p> <p>果壳盘点了本年度 10 大科技事件。它们让我们看到:科技界有多少荒诞和困惑,就有多少探索和求真。</p> <p>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原标题为《2018 年度十大科技事件,一张图就看明白!》</p> <p><strong>Space X 重型猎鹰成功发射</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37c94ae8964b5600c25ef4bd0c4e7019.jpg" /></p> <p>2018 年北京时间 2 月 7 日,一辆红色特斯拉敞篷跑车开始在太空中航行。它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汽车”,而是乘着 SpaceX 的重型猎鹰火箭升空的。发射后 7 分 58 秒,两枚助推火箭同时稳稳地垂直着陆,成功回收,但主推火箭下落时点火失败未能回收。</p> <p>重型猎鹰是自阿波罗时代土星五号火箭以来推力最大的火箭,也是众多新一代私人公司大型火箭里第一个成功发射的。它能将 63.8 吨载荷送入低地轨道,或者将 16.8 吨载荷送往火星。它的成功,意味着离太空殖民又近了一步。</p> <p><strong>霍金逝世</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18e597a82c56916501bf462967439185.jpg" /></p> <p>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长眠于 21 世纪的第 6648 天,20 世纪又死去了一部分。</p> <p><strong>经典心理学实验遭质疑</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dbbb1d63193ee65caa5c5a5cdfdc7720.jpg" /></p> <p>2018 年 11 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研究项目 Many Labs 2 对经典心理学实验产生了冲击。这一研究项目对 28 个经典心理实验进行了多次重复性实验,发现其中仅一半实验可被成功重复。其中,有 12 项研究经历了多次重复失败。</p> <p>有心理学家认为,这 12 项研究一致的重复失败很有可能指向了原始研究的学术不端。但另一方面,一致的结果恰好也表明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这意味着,心理学家们的确成功地将复杂多变的心理因素塞进了实验室。</p> <p>除了那 12 项实验,今年还有不少经典实验遭到了质疑。引起较大关注的一例是在今年 6 月,美国知名杂志网站 Medium 发文表示,著名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操作过程具有明显欺骗性。目前,监狱实验的真相仍在调查中。</p> <p>经典实验受到质疑,是一种打击,但这并不代表心理学的失败。对现有理论进行审查和反驳,是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探索真相永远比听到戏剧性的故事更为重要。</p> <p><strong>重磅级研究证实酒精伤身</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3be817579766c6e6d508fbf6b1f0917b.jpg" /></p> <p>“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由来已久,但将饮酒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真的对健康有益吗?2018 年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指出:不存在最合适的饮酒量。</p> <p>该研究是目前所有与酒精有关的研究里,规模最大的一个,共调查了 195 个国家和地区 1990 年至 2016 年期间的酒精消费水平、死亡与残障记录。</p> <p>研究发现,如果要将所有健康问题的综合风险降低到最小值,标准日饮酒量是0。并且随着日饮酒量的增加,风险也单调递增。因此,虽然适量饮酒不一定会对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但最安全的饮酒量是“滴酒不沾”。</p> <p><strong>巴西博物馆遭遇大火</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67c25150c92556174f904d285c0765f7.jpg" /></p> <p>2018 年 9 月 2 日晚,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约 90% 的藏品葬身火海。该机构是巴西最重要的自然类博物馆,数以百万计的当地动物标本与人类学材料无可替代。</p> <p>起火原因推测为电线短路或纸气球燃放。这所博物馆近年来勉强维持,无力负担一个完善安保的系统。工作人员之前已经申请到了一笔修缮费,可就在经费到账前一个月,大火发生了。</p> <p>现在,当地学者正呼吁人们分享曾经的展品和展馆影像,为重建数字博物馆而努力。</p> <p><strong>酸碱体质创始人遭罚</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120125fbeaf58f43e2c71e4bdab6f524.jpg" /></p> <p>“酸性体质会得癌,碱性体质保平安,要多吃碱性的食物才行”,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罗伯特·杨,毫无医学背景、多次非法行医,终于在 11 月 2 日被判向“治疗”过的癌症患者赔 1 亿多美元,“酸碱体质”的谎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p> <p>世界上还有不少像罗伯特·杨一样披着医学外衣的神棍,他们从患者的求生意愿中捞金、教唆人们拒绝现代医学。我们在为罗伯特·杨受到法律制裁拍手称快的同时,还要学会识别破人财又伤人身的骗子。</p> <p><strong>千克已死,千克万岁</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59ad040c4c94013e687384d8ae9faf69.jpg" /></p> <p>在 11 月 16 日的国际计量大会上,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得到重新定义。而千克的旧定义——服役长达 129 年的国际千克原器(俗称大K),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于大K的质量很可能损失了大约 50 微克,千克的精确度已经降低,因此科学家们决定采用普朗克常数作为千克的新基准。</p> <p>在此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温度、电流和物质的量的定义也有所改变,它们将分别由玻尔兹曼常数(k)、基本电荷(e)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定义。至此,七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完成向常数定义的转换。</p> <p>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测量仪器的胜利,同时也标志着人类迈入自然常数的计量时代。</p> <p><strong>IPCC 新气候报告出台</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9e552297e4aab5e107e8a63ade095f98.jpg" /></p> <p>每一年我们的气候都在变得更糟糕一点,但今年的政府间气候委员会(IPCC)报告至少努力做了一件事:描绘了我们此刻还有可能抵达的最好世界。</p> <p>如果我们全力以赴,把本世纪末的升温控制在 1.5 摄氏度,那我们虽然还会有更致命的热浪和暴雨,至少可以免遭 10 米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级别的物种灭绝。</p> <p>但这一切的前提是,2050 年的煤电要从现在的 40% 砍到7%。</p> <p><strong>基因编辑婴儿诞生</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2e6980ebd6f4e0ed4896d6aedc11e7a4.jpg" /></p> <p>11 月 26 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已在中国诞生。他们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对人胚进行基因编辑,使这对双胞胎女婴获得艾滋病免疫的能力。两天后,贺现身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声称已经对婴儿进行多项测序,双胞胎很健康。</p> <p>这引发了各界强烈的争议和谴责。一方面,在该案例里,基因编辑并非必须,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认为,目前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风险难以预估,该实验存在严重的生命伦理问题。对此,学术界呼吁:保护女孩的人权,开展对该事件的独立调查,并加强对实验伦理的监管。</p> <p><strong>太空探测新老交接</strong></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图解2018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70847e712c2b5278a64ddbc92472edb1.jpg" /></p> <p>10 月 30 日,NASA 宣布开普勒望远镜因燃料耗尽而任务终结。这台空间望远镜专注于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升空将近 10 年来共确认发现 2662 颗系外行星。代替它的新一代的系外行星巡天卫星 TESS 已在 4 月 19 日发射升空。</p> <p>11 月 1 日,NASA 宣布黎明号探测器退役,原因同样是燃料耗尽。它先后对小行星带里的灶神星和谷神星进行了环绕探测。它的后继者是冥王号探测器,已经于 12 月抵达目标。</p> <p>此外还有火星车机遇号,它在 2018 年遭遇火星尘暴与地球失去联系,至今仍然杳无音信,恐怕凶多吉少。它的后继者洞察号在 11 月 27 日顺利抵达火星,将在机遇号及其他老一辈火星探测器的基础上,对这颗红色行星的内部进行首次“洞察”。</p> <p>前赴后继,生生不息,这便是人类对太空不断探索的精神,在 2018 年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p> <p>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原标题为《2018 年度十大科技事件,一张图就看明白!》</p> <p>来自: <a href="/misc/goto?guid=5047997802139737419" id="link_source2">虎嗅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