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供应链故事:雷军如何掌控全局?

jopen 12年前

小米的供应链故事:雷军如何掌控全局?

        昨夜抵达南京,上午去参观了小米在南京英华达的代工厂,现在憋在酒店房间,泡了一杯速溶咖啡,写一写自己所听到的一些供应链故事。明天去上海,争取今晚再去吃一次小龙虾。

        大约是 2011 年 6 月,雷军到访英华达,希望能够让对方为自己代工小米手机。按照行业惯例,代工厂一定会做一次背景调查,主要是对方的公司背景、资金状况、管理能力等等,令人窘迫的地方在于,整个手机上游供应链包括英华达,没有人知道雷军是何许人也。

        从常理说,没有人会愿意为一款尚未面世、销量未知的手机产品以及一个圈内人从未听说的人做代工生产,英华达自然也是半信半疑。这种状况实际上雷 军遇到了不是一次两次,除了代工厂的存疑,上游供货商更不可能对小米有额外的优待,大部分情况下会要求小米提前三个月订货,并现付定金。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有趣了,雷军竟然可以一一将整个环节走通,并完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参观英华达南京代工厂时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英华达加上富士康的生产线,小米手机每月的出货量在 150 万台上下,峰值时能达到 200 万台,而小米公司内部制定的年度目标是 2013 年出货 1500 万台,每月出货量稳定在 200 万台。按照目前的进展,截至 6 月份,小米的出货量将可以和去年的总量相抵。

        那么值得追问的一个问题在于,雷军为何能够做到?有没有大家所不知道的供应链行业的故事?下面是我所了解到的小米以及整个电子产品生产链条的一些故事:

        1、雷军是如何打动英华达董事长张景嵩的?雷军在创业初期要向供应链的供货商、代工厂以及媒体不断讲解自己要做什么,小米的铁人三项是什么等 等,这些话据说他自己当时已经是熟得不能再熟。而英华达之所以答应雷军,是因为雷军这个人,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一致性”,因为他对上游供应链、媒体、员工 等所有人讲的东西都是一致的,没有说一套做一套。

        2、供应链有两种心态,一是做生意,二是一起做事业。我一直无数次听见很多运营人士跟我说,互联网公司要做好上游供应链,必须得有共同成长的心 态,随意更换供应商、加工厂以及恶意欺诈、拖欠等等都是大忌。从代工厂来说,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生意就是生意,一旦对方出现违约行为,就必须停 产;而另一方面,它们很希望找到可以一起成长的品牌商,一起做事业。

        从刚开始,英华达从代工小米身上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双方坚持了下来,而虽然小米出货量的稳步增长,英华达几乎把大部分的代工小米的利润投放到 新增产品线上,这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好典型。而我听到的另外一个国内的电信设备巨头,虽然出货量很大,但有些行为是产业链极为头疼的,代工厂也就只能从生意 人的角度来接单。

        3、公众对“产能不足”一词其实存在误解。已经有无数次,小米被抨击是饥渴营销,而根源在于其产能不足。实际上,从上游供应链来说,几乎每一家供应商或代工商都处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而绝非是产能不足。

        那么,为何还出现供应不上的局面?这是因为制造手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2011 年 10 月泰国洪水,导致小米手机的电芯元器件缺货,最终小米多用了两个星期来完成 30 万台预定手机的生产。也就是说,你要提前三个月订货的情况下,还需要让所有的原材料能够准确而及时到达代工厂,才能完成手机生产,缺一项都不行。

        另外一个情况在于,手机的大部分元器件都是需要定制的,这需要小米与供货商进行较长时间的模具研发与调试。比如说,仅仅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机后 壳,要做到无缝合拢,需要富士康为其先生产出十几套模具来,然后挨个调试,选出合格的那个模具,然后还要与其他手机配件搭配,没有几个月是完不成的。

        4、小米的快资金周转率是一个奇迹。在 2011 年底,就曾经有小米资金流断裂的传闻,无论是否属实,我们都可以算一笔账:小米在 2012 年的销售额大约为 126 亿元,而小米前后三轮的总融资在 3.4 亿美金,之所以融资就在于小米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让整个周期运转起来。有业内人士对我说,小米的资金周转率是他看到的手机厂商中最牛的,基本上每个月就可以 转一次。

        这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创业初期小米的资金周转压力极大,大部分的供应商都要求提前订货和先交钱再办事,整个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会导致资金流转的停滞,而停滞太久几乎就意味着失败。

        那么,小米为何能够快速转起来?我专门电话给小米副总裁黎万强,他将小米在产业链运转的资金周期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给上游供应商的押款账期, 尽管在芯片和内存等核心器件方面,小米依然还需要先交订金,但一些它现在在周边元器件上已经争取到了一部分的账期;二是库存周期,小米在五月份做到了 150 万台,其中电商渠道约 100 多万台,加上小米手机一直是热销品,所以每周小米的仓库只需要 25~30 万台的库存,仓库完全周转一次大约是 10 天,而且没有库存积压;三是销售的回款周期,因为小米不提供货到付款,运营渠道也是要先付款后拿货,线上渠道则是网上支付,也使得小米几乎在短短几天内就 能拿到回款。

        这三个关键节点的健康、快速运转,叠加起来就造就了一个快公司的小米。

        5、中国电子产品制造的能力与危机。很多时候互联网电商都在说中国的传统工业过于落后,无法有效做好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产。实际上,仅从电 子产品的代工而言,这些要求是可以满足,但问题的根源在于成本会很高。也就是说,你不能要求代工厂用极低的成本来完成复杂的柔性制造,总得有人来承担这部 分的溢出成本。所以,C2B 好是好,但需要找到整个产业链都能够接受的利益分配方式,或者说等到 C2B 的产品规模爆发积累到那个成本平衡点,才能真正落地。

        此外,今年很多手机厂商开始提定制化手机了,但目前来看,这个事情仅仅是一个噱头,手机依然无法像 PC 那样自由混搭。

        如果深入了解电子产品的代工产业链条,会发现这个行业正处在一种很苦逼的状态,竞争也较为激烈。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 越来越快,当一款手机的生产调试到可以大规模稳定出货时,基本也意味着新款手机的生产要开始了;电子产品过于标准化,用户一开机基本就能够发现不良产品的 问题,而且几乎所有的原材料以及制造环节都是可以检测的,完全没有像某些行业可以偷工减料的可能性。

        比如在英华达,以前一款手机的设计与投产大约需要一年,后来提前到 10 个月,而现在小米手机要做到提前 6 个月。这意味着英华达和小米双方的工程师需要经常加班加班,应对每一个出现纰漏的细节,及时解决,有时候甚至需要加班 14 个小时。

        一切都在提速,由此倒逼出来的很多供应链的苦逼故事,是普通消费者所从未知晓的。

 
来自: 搜狐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