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追过的创业团队:创业不容易,且创且珍惜
说说这几年关注或者耳闻过的那些明星创业公司或者团队吧。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现在如日中天, 以前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
【不就是一个搞汽车新闻的网页而已吗?居然还上市了?】
其实汽车之家的商业模式最好懂了,基本上一句话就能说明:
【你会上淘宝买汽车吗?】
当汽车之家的影响力慢慢扩大之后,树立业界权威,就像当年买电子产品上京东一样。
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再对接进汽车的销售,甚至任何和汽车相关的业务都可以对接进来。
前途光明的很,给投资人的故事可以讲三天三夜。
不过能走多远多快,还是得看领导团队的能力了。
友盟
友盟这家公司其实挺走运的,也算是一家在风口上的公司,但是很可惜没有飞起来。
当年友盟的融资也是 A 轮千万美金级别,那也是响当当的明星创业公司。
可惜算是栽了大数据的坑,数据虽大,无法变现。对于大公司还好,反正悠着点慢慢来。
对于创业公司简直就是硬伤。
更何况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神坑,高投入低产出,友盟当年最有贡献的无非就是每年的移动设备统计报表。
说白了,就是想搞【数据挖掘】最后搞成了【数据统计】。
迫于变现压力,卖给阿里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一条出路了。
美团
美团现在已经不是创业公司了,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行业老大。
美团从一开始团购混战的时候,其实就保持着【总是比对手好一点点】的用户体验。
不管是从页面布局还是支付体验,总是让人感觉稍微舒服那么一点点。
所以其实细心留意的话可以发现,美团总是比对手还受用户(特别是女孩子)欢迎一点点。
这样其实就够了,小步快跑。慢慢的就把对手甩远了。
现在其实也有一些创业公司像当年的美团,比如【拉勾网】。
今日头条
个人觉得 【今日头条】 发展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名字是 【今日头条】 。
估计很多人直到 【今日头条】 爆出估值 5 亿美金之前,都不知道【今日头条】和微博上【头条新闻】其实没有关系。
很多人下载【今日头条】和微博上关注【头条新闻】一样,都认为是很权威的媒体,值得信赖。
如果今日头条的名字换成是什么【资讯那点事】之类的山寨风格,恐怕到现在还在愁融资。
但是其实【今日头条】想做的是亮点是在于自己的智能推荐引擎,个性化的匹配你最想看的新闻。
这方面【今日头条】确实做的不错,当然很大原因都是因为【张一鸣】本身有搜索和推荐的技术经验。
这个非常重要,正如有句话说的:
【如果一个老板(因为不懂该方向的技术)能被码农忽悠,那么他必定会被忽悠。】
而懂相关技术的创始人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和美团的【王兴】很类似,但是技术出身。
而且都是一路打拼在创业一线,王兴从博士退学之后就一直在创业,张一鸣则是刚毕业就参加创业到现在(中途去微软工作过)。
对于这种人,值得敬佩。而且不管是从创业动机和个人能力上,都已经可以打满分。
但是创业毕竟是一条风险如影随形的路,且行且珍惜吧。
脉脉
刚进行完 B 轮融资 2000W 美元的脉脉最近是马不停蹄的推广和宣传。
大概的意思是想做中国的 LinkedIn,甚至说是微信 + LinkedIn。
对于脉脉来说,给投资人的故事里最大的卖点主要是可以通过人脉变革人才招聘,也就是改革猎头这个传统行业。
这个变现的方向不敢说什么对错,但是对于脉脉这类应用,最让我恐惧的是对于隐私的暴露。
虽然说工作不是什么大隐私,但是不少人也是不愿意让所有人知道自己在什么公司什么部门。
更不会想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曾经干过什么,现在在干什么,你的同事是谁,你的上司是谁,都被一锅端起。
网络最早之前很吸引人的一点在于【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神秘感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而脉脉所做的是爬取你在微博上或者其他网络上所有的资料,不分青红皂白的作为你在脉脉上的资料暴露给所有人看。
不知道其他人对于个人隐私怎么看,至少对于我来说,下载完打开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出门问问
是一家我看了很久都没看懂的创业公司,李志飞是个学术牛人,谷歌系出身的,创业地点上海。
之所以我看不懂,是因为我一直不看好苹果的 【siri】 和谷歌的 【google now】 。
前者甚至已经开始让我讨厌,因为经常因为误操作叫醒 siri 。
而她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一点点用处,叫醒她完全是浪费我的时间。
记得在大概十年前,当时在家用着一把摩托的手机。
那时候的摩托的手机就已经支持用语音输入被呼叫人的名字,然后自动打其电话的功能。
当时刚发现这个功能的时候欣喜若狂,深深觉得科技好神奇,仿佛机器人时代马上就要到来。
可是后来慢慢就发现,这个功能一点都不实用,基本上就是摆设。
而十年过去了,所谓的语音技术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苹果的【siri】刚出道大吹特吹,现在呢?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人有几个?
这些高精尖的技术,大公司玩玩我觉得还行,反正烧那么点钱博取一些别人对于该公司高科技能力的向往,也起到宣传的作用。
但是对于创业公司,以这个方向去创业,实在是看不懂。
创业我认为核心应该是解决一些硬需求,而不是去假设别人有这个需求。
说到这个,【去哪儿】的手机 app 我也看不懂,最下方五个栏目里面占了一个栏目叫【语音】。
功能大概是用语音输入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机票和酒店。
很好奇这个功能的使用比例能有百分之多少? 真的需要这么一个容易误点到的位置供其使用?
既然【出门问问】是谷歌系出身的,就顺便再说一个谷歌系的创业项目吧。
云壤
说云壤估计很多人不认识,但是说起云云网估计就很多听说过,对,就是人搜那个刘骏创办的云云网。
现在已经被新浪微博收购了,刘骏等人也是已经套现走人。也就是这个项目宣告失败了。
这个团队很有意思,但是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一批谷歌中国的早期员工,因为谷歌退出中国而出来另起炉灶。
但是该团队另起炉灶的方式很有意思,通俗的理解就是 :
【几个程序员要创业了,因为工作的关系手上积累了一些搜索技术相关的代码和技术,不忍废弃,所以创业就是拿着锤子找钉子。】
因此选择了搜索这么一个对于创业来说没前途且没潜力的方向。 这个恐怕连刘骏本人心里也是一清二楚。
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周鸿祎还很豪爽的对刘骏说【如果能带出来 10 个谷歌员工,他就投资。】
老周是我非常喜欢的互联网老兵之一,做事一向雷厉风行。
但是对于搜索,周鸿祎似乎屡屡栽跟头,不管是刘骏的云云网,还是自己搞搜索时候的和张栋博士的合作上。
都略显单纯,换句话说,都很容易就被码农忽悠了。
幸亏好在栽的跟头都是小步试错,及时修复了。
不过马化腾就没那么走运了,借此谈谈【腾讯搜搜】和【阿里云 OS】吧。
腾讯搜搜
腾讯搜搜现在已经沦为业界的笑柄,这个应该没人反对吧(包括当年搜搜员工)?
仿佛业界大佬都有种暴发户的特性,一有钱了啥都想搞。
腾讯也是如此,大手笔开搞搜索, 且不说吴军博士是空想家还是实干家。
光当前互联网发展阶段,通用搜索已经不是什么可以爆发的方向,记得吴军本人都说过【下一个 google 一定不是搜索公司】。
每个阶段都应该做该阶段正确的方向,太早太晚都不行,很明显的是通用搜索已经是太晚。
当然很多人会因此反驳说:360 搜索最近发展的也还算不错。
但是如果 360 真的把百度打趴下了,唯一的可能还是只能是百度自己犯重大错误了。
阿里云 OS
阿里云的王坚博士,据说是【唯一一个能把技术讲明白给马云听的工程师】。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耐人寻味?
说白了,如果阿里云的产品成功了。那么这句话充分证明技术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阿里云的产品失败了,这句话换个说话就是【唯一一个能用技术把马云忽悠的工程师】。
其实技术和业务的关系真的不复杂,很简单就一句话:
【敬畏技术,是业务腾飞的翅膀;但是迷信技术,就是被码农忽悠的开始。】
比如阿里云的聚石塔等项目,撑起了淘宝双十一高峰流量,敬畏这种技术就能让业务腾飞。
但是阿里云的云 OS 项目,差不多只剩忽悠了。
云 OS 项目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安卓和 iOS,而是中科院那些麒麟操作系统等项目,你懂的。
云存储
说到云计算,大部分都知道那就是一个被炒作者忽悠起来的概念。
不过云存储才是真正是硬需求,才是真正的网络【水电煤】。
现在国内创业项目里面做的最好的应该是【又拍云】和【七牛云存储】。
非常看好云存储的前景,虽然这不是什么风口上的项目,但是确是实实在在用技术变革产业的项目。
降低了很多公司的创业成本和技术门槛,虽然现在来说,稳定性还是有待考验。
但是稳扎稳打发展起来之后,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慢慢得都会发现这些东西已经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
总结
码字不容易,回头看了一眼写了这么多确实处于我的意料。
上面的观点大部分是自己一家之言,个人看法,小部分是耳闻得到。
主要还是梳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后再回头看看或许又是另一种风味。
还是那句话,创业不容易,且创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