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工程师+同理心=伟大

jopen 10年前

设计师+工程师+同理心=伟大

        英文原文:designers + engineers + empathy = greatness

编者按:伟大的产品一定是伟大的合作实现的,按照现在神经元科学的研究,这种合作的基础正是同情共感的能力,而这正是 Michael Abbot 这篇文章的主题。Michael Abbot 本人曾经带领过 webOS 和 推ter 的工程师团队。

        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确实需要对彼此的技艺有更深地理解,从而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产品。我相信,工程师们需要理解设计师所想创造的体验,而设计师需要理解工程师是怎样把那些体验变成现实的。当这两个群体这样互动时,他们只需花费最少的时间,就能创造出现象级的产品。

        这样的相互理解就是指“同理心(empathy)”,可以把它宽松地定义为对他人的感受与思考的理解。在我 领导 webOS 的工程与设计期间,以及之后我在 推ter 工作期间,我学到一点,同理心是一个产品团队的能力核心,它能够让我们迅速地从设计师的“是什么”过渡到工程师的“怎么做”。换一种说法就是,设计师知道 做什么,而工程师知道怎么做。当他们能够克服沟通障碍,一定会出现美妙的事物,因为正是这个障碍分隔了 what 和 how。

        举个例子,当我还在 Palm 公司时,有一次我们必须彻底重置 webOS,把原来的整个平台搬到一个以 web 为中心的模型上。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把四个团队整合成一个整体,这四个团队原本是分别做内核、app、基础设施和设计的。整合起来之后,工程师心里就要有 数设计师想要什么样的效果,而设计师也理解整个操作系统的约束条件。正是这种同理心,让我们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布了一个全新的 webOS。我们完成了产品设计的良性循环,这可是每一个产品公司的目标。

        这种深度的、跨学科的理解力并不是局限在软件开发领域里的。对于硬件开发、软硬件系统,甚至制造业,这种理解力也同样起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并不算新鲜。数十年来,制造业的设计方法论就是在实行这种理解力,因为设计师们要考虑他们的设计是否可以组装成功。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同情共感的理解力,这种跨学科的团队仍然容易相互误解、延误计划,而原本对于这种团队而言,每一个角色都要从始至终理解彼此的 目标、假设和约束。核心是意识到 what 和 how 的技巧,而对于领导者,最关键的是帮助他们的设计团队和工程师团队相互理解。

        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拥有不同思维定势和目标的人如何理解别人的思考?

        我的同事 John Maeda 正好就游走在设计和技术之间。他建议,在公司建立初期,让设计师编程,让工程师设计,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实现这种跨界,而那些能做到的人就能联结各种团队, 并且帮助公司加速发展。我在硅谷待了很长时间,我看到那些能够融合设计和工程的人在公司里大放异彩。

        我想,对于那些相对成熟的公司,就要由领导去跨界并和每个团队互动。领导就成为了一座桥梁,保证每个人都达成共识,让他们对于公司的目标和约束 理解一致。并且他们要确保在整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设计先行。如果不是这样,同理心也不过是个片面的命题,整个就不会起作用了。所以,对于一个领导而言,仅仅 让每个人理解 why 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不辞辛苦地去理解 what 和 how,或者,至少要把自己当作一座坚固的沟通桥梁。

来自: 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