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发生模式变革
林仕鼎。我们的老朋友,大数据高手,跨界思考者。
林仕鼎:自从峰哥发了我们聊“中医和伪科学”文章后,我就成“江湖郎中”了。人称祖传老中医,专治大数据…
程苓峰:哈哈。我本来在微博上只说科技,后来说文化和宗教上的感悟,不少朋友就说我“神叨叨”的。我有次就问王兴:我是不是神叨叨的?他白了我一眼说:你喜欢的话,管别人干嘛。我对跨界话题是情有独钟。科技和人文之间,应该可以随脚出入。
林仕鼎:这回聊回正题吧。谈技术和产业。
程苓峰:谈你的专业吧。到今天为止,所谓的云计算、大数据都没给我带来太大惊奇。
林仕鼎:可能惊奇就要来了。
在过去的商业模式里,网站在内容边上放广告,用户看内容就附带瞟一眼广告,一定比例会点击,这样网站就赚到钱。PV 越多,钱就越多。网站自己没广告客户,广告联盟会帮你。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主流的商业模式。
但在新的商业模式里,你不是一定需要一个 PV 以及在这个 PV 上的广告才能赚钱。比如你的应用吸引了一个用户的注意,他停留一秒钟,这一秒你获得了他的信息比如说位置。通过你开放的 API,这个用户去到的下一个应用获得这个位置信息,为这个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然后用户在这个应用里下单买了东西。于是,这个应用就要把一部分收入分成给你。
可能还有其它应用通过开放的 API 向这个发生交易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它获得这个单子。那这些有贡献的应用都获得分成。
程苓峰:就是说,网站们都可同时介入到交易里,成为一个交易的一部分。但在以前,它们只能靠一个 PV 和一个点击来赚钱。
林仕鼎:注意到没有?以前是广告,而现在是交易。广告预算是成本,而交易是收入。
程苓峰:成本记入市场费用,比例和总量有上限。收入分成就不一样,空间大得多。这也是搜索广告的优势。但这和大数据、云计算有什么关系?
林仕鼎:如何判断哪些应用提供的数据对最后的成交有用?如何对众多应用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出价值点?这需要在后台综合存储、计算进行分析、决策,这就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干的。具体说:
1、云能方便的把数据储存到后台。虽然以前也能做,但技术门槛和成本高。云存储平台的出现使得二次开发更简单,从而带来后台数据存储能力的普及化。
2、云是资源的聚集。把超大规模的服务器整合起来,获得前所未有的处理能力和数据规模。物联网很早就有,直到云计算出现才有突破。因为物联网只是收集数据,这只是第一层面,要达到能利用的程度则需要数据处理,而且要处理的数据不仅仅是单个数据源,需要很多数据源进行交叉分析。
比如想要通过摄像头跟踪交通肇事者,需要把周围若干个摄像头的数据放在一起分析。如果要找到这个肇事者的活动规律,还需要把可能的摄像头的数据进行全量的综合分析。如果要确定这个人的身份,还需要把这张脸放到存着所有道路行人脸谱的云资源库里去匹配。这些数据处理对资源、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直到云计算和多媒体技术有突破才变得可能。
3、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有变化。以前数据不多,得拼命优化算法。现在的数据量足够大,算法可以不那么精确。事实都藏在数据里,只需要把它找出来。而以前要去猜,容易猜错。
程苓峰:感觉移动的兴起对这个有帮助。
林仕鼎:手机最大的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一个手机对应一个用户,包含位置、联系人、看过什么等等所有信息。以用户为中心,就能够方便地把属于一个用户的散乱在不同应用里的信息集合起来,云还能帮忙分析这些信息。
以前的时代,内容的组织不以用户为中心。所以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跟内容相关而不是跟用户相关,碰上谁就是谁,不精准。
但移动带来变化。一是数据的整合,属于同一个用户的数据都可以关联在一起。二是使用场景的连续化。在 PC 时代,使用场景是被服务割裂的,也被线上线下割裂,今天通过手机可以把不同功能按照人的维度来组织。按照用户的使用场景来组织应用的功能,而不是提供若干个单一的功能等着用户来选择。
程苓峰:所以在手机上,传统的比如广告天然就不太奏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逻辑。
林仕鼎:手机屏幕小,铺广告不太有效。但因为手机可以介入消费、参与交易,这就有了更多获利可能。这对产品设计也提出新要求,我们要参与到产生需求、分析需求到满足需求的全过程,跟着这个人去跑一遍他的行为轨迹,把服务以用户这个中心来组织。
广告这种模式是很机械的。眼球要停在内容上,才能在旁边放广告。手机上的机会是介入交易,只要你能跟上用户需求的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你的空间要大得多。当然,对后台整合这些数据和需求的技术挑战也大。
程苓峰:看来站长们的思路要变一变了,PV、停留时间这些传统的衡量指标也要变。
林仕鼎:最重要的是开放,这是发展趋势。以前是自己的 PV 放自己的广告,没有 PV 就没收益,而 API 的访问并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用户可见的 PV,可能赚不到钱,所以站长对它没兴趣甚至排斥。但如果 API 的调用可以被下游看到,可以介入到交易流程中,可以体现价值并分到钱,事情就不一样。
可以再多想想,现在已经很少有网站自己在管理广告主了,一般都是把广告位出租给广告联盟,这其实也是一种 API 化,把功能细分,然后通过组合来完成一件事。
各自为战,通常是零和游戏。大家绑在一起,才有钱赚。这也是新的意识形态,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程苓峰:这些后台涉及到的打通各个应用的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听起来很诱人。
林仕鼎:这只是第一阶段,还有第二阶段,跟物联网结合起来。
等我们把数据都汇总了,把可能出现的东西都了解到,反过来还可以重构现有的东西。比如,把所有城市路口都装上摄像头,我们能知道什么时间什么路段发生的车祸多,就可改变道路规划、减少车祸发生的概率。
这其实也就是互联网思维——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尽快改进提升用户满意度,并且不断迭代跟上需求的变动。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说互联网产品“唯快不破”就是这个道理。粗糙的 1.0 版本先出去,通过用户使用了解不足,调整改进,出 2.0,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人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做到靠谱,但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改进,能越来越靠谱。
但在以前,这样的思维很难影响到传统的线下产品,因为线下用户的需求、偏好和活动都没法纪录。当我们有了传感器、摄像头和移动设备,迭代开发在传统领域也可行。摄像头随时记录人和车的行动,物联网把数据返回后台汇总、计算,结果通过物联网反馈到现实世界,比如随时改变一个交通路口红绿灯的时间调节。
程苓峰:物联网把物理世界数字化了,可以享受到互联网的进化方式和进化速度。
林仕鼎:这就是我常说的“三位一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这些设备提供的是交互和连接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产生数据,而云则存储并处理这些数据,大数据提供的是处理方法。
程苓峰:现在还有个说法,叫“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
林仕鼎:本质上还是设备、云和大数据的三位一体,通过连接产生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产生智能或者说是感知,然后再把结果反馈给用户或环境。
再往后,技术变化还可能推动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政府该做什么,设立什么部门管理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管,都可以用类似互联网的方式去改进和迭代。当然,这有个前提,我们需要把尽可能多的数据都收集起来。
这也是这一波的科技革命比以前更深远的原因。IT 的出现把信息电子化,互联网把传播速度变快,现在的云和移动已经影响到了人的真实生活。而物联网和大数据,还可以把物理世界加以改造。一波的影响力比一波大。
在这个背景下,很多行业都会变化,互联网的逻辑和思维将会在传统行业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比如现在谈电商对零售、对金融的变化,实际都一样。云提供了随处可访问的服务能力,可以把从服务提供方到服务消费方这一路径上的所有环节都消除掉。通过数据汇总和大数据分析,把用户需求汇总,反过来指导服务提供商。
所有变化都一样,使服务提供方直达消费方,并且汇总消费方的需求指导服务方来改进。这也就是 C2B。
确切来说,C2B 不是一个电商名词,而是一种互联网模式。这个服务不限于商品,市政服务也可以根据大众的需求来定制和变化。
程苓峰:总结一下,数据的产生靠物联网和移动设备,后面是云和大数据的技术来分析这些数据,于是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反过来指导生产。
林仕鼎:这个过程中,网站或者应用的商业模式会改变。以前以内容为中心,将来以用户为中心。所有的网站和应用都围绕用户需求,都介入到交易流程里去,都分享数据。
程苓峰:我做媒体也有这个体验。以前的新闻网站都是以内容为中心,比如科技频道、文化频道。但我的云科技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不仅说科技,也说文化和宗教、养生。而且高端、核心读者非常喜欢《听老师讲经》这个系列。谈宗教、谈人性的文章的打开率比谈科技的更高。我围绕这群人的兴趣制造内容,而不局限在一个垂直的内容领域。
云科技一篇文章的打开率在 30-40% 之间。而一整本杂志几十篇文章,值得被一个读者读的也就三四篇。门户某个频道,每天更新几十篇文章,但人均 PV 是四个左右。新的媒体形式,打开率是可能更高的。
林仕鼎:这就是 C2B,通过数据了解用户需求,需求反过来指导生产,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
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在 VC 圈,听说著名的徐小平徐老师,投项目有个特点,坊间称为“瞎投”,但成功率高。一般说 VC 是看领域,选项目。但徐老师反过来操作,他对具体领域不是太懂,但他知道能把项目做成的肯定是优秀的人,那就去找最好的人,看人给钱,一次不成再给一次。人靠谱,无论做什么项目,成功机率总会高一些。
这也就是以内容为中心 PK 以人为中心。
程苓峰:真是个新时代。传统思维和模式被颠覆。
林仕鼎:技术带来新一波革命。虽然我们经常谈中医、谈伪科学,本质上我还是个技术人员,能亲历这波革命真的自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