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大吧,豌豆!

jopen 10年前

变大吧,豌豆!

        人是物非。王俊煜刘亚平他们几个融了资以后也没见胖多少,而豌豆荚如今已是一个 400 多人的庞大公司。

        刚从创新工场独立出来的时候,豌豆实验室大概有 40 人。现在,光是他们的 BD 加上营销团队就已经 40 人了。公司完成了他们最新的一次搬家,搬进了足够容纳 700 人的整层楼,还要把剩下的 300 个工位填满。

        这整层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夹在森林公园和回龙观之间的一座科技园区里。高挑的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的园林,流觞曲水旁是后现代雕塑,园区内部吃喝玩乐设施一应俱全。只不过有一点——这些美好的设施,是被一层层门禁深深地锁起来的。

        进园区大门需要刷卡,进楼需要刷卡,进办公室以后,里面有好几道门都仍要刷卡才能通过。所以,佩戴工卡不只是公司制度,更是员工不得不做的事。

        新办公室是按照员工职责不同而严格分成多个区域的,不能随便坐,也并非以前那样的开放式办公区。现在,会议室增加到 30 个,能利用的开放位置都摆上了一对一的座椅,以便随时内部交流或者会见访客。而在那之前,客人都是直接坐在工位上——当然要远离正办公的人。

        之前在小西天,员工间的界限就要模糊得多,而看得见摸得着的电饭锅,每到中午制造出的诱人香气,也是当时公司文化的一部分。那时我去做客,更可以跟着在公司的员工一起蹭饭吃。员工自主开发了订餐系统,只选择公司附近餐厅的菜单,汇总给阿姨去订餐,一目了然。

        有些事变了,可也有大体不变的东西。最新款的游戏机,随意取用的吧台,还有豌豆喵们也总体保持健康。在参观新办公室的时候,我们被特意强调注意到这些令人欣喜的传统。

        这依然无法让有些“看着豌豆荚从小长大”的记者平息他们的郁闷:他们无法再像以往一样,在工位旁边拉几个转椅,捉住俊煜就开始套近乎。正相反——在屡获嘉奖的西岸奥美的专业服务下,所有记者享受到同该公关公司服务的其他大企业一样的标准待遇。

        这次发布会虽然是在办公室内举办,可也体现了不失风度的专业水准。细心的餐点,舒适的座位,还有没那么俗气的发钱,一定要准备一个文艺小清新的 小礼物,等等。不过,要想跟以前一样找人聊天是不太可能了;在发布会刚结束时,一些刚进入媒体的新兵,甚至生涩的去给俊煜他们三个递名片——就像面对在任 何一场排场宏大的互联网大会上你看到的业界大佬那样。

变大吧,豌豆!

        我其实早就应该注意到豌豆荚不再是一家创业公司这件事。我也应该注意到,这是一家发展了好几年的公司,在早熟——或者说早衰——的互联网,这就 跟人活了二三十岁一样,它早该成熟了。我知道这一切膨胀和变大都是应该的,即使没有投资人逼着也一样是对的——尽管我还是有一点点不习惯。

        俊煜说,豌豆荚不想什么都做。它发展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去做一个内容检索的中介服务,你说它是或不是搜索,都不影响它针对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以网站、产品或者应用为分界线。

        这样的思路的确无比清晰。但他们还在创新工场工位上的时候(据说也体会过就算没有多余工位也要接着面试的痛苦),真的有想的这么遥远吗?那时候,豌豆荚不就是模仿诺基亚 PC 套件和 91 做出来的 Android 手机助手吗?而且这样的定位坚持了两三年之久……

        所以,现在不管怎样描述豌豆荚的思路,其实也都属于事后诸葛,是对一次又一次碰撞之后幸存下来的随机路线,强加一堆理论上去。未来它随时可能继续试错,然后发展出一个现在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向。

        在团队刚组建的时候,只有跟赌博一样,把焦点放在你可能认为最靠谱的唯一一个方向,赢了就什么都有,输了就从头再来。所以,任何人从零开始的成 功,恐怕都是运气致胜。而拥有以亿美元计的融资,就不用这么苦哈哈的过日子了。去找找有点子的人,收进来,给他们一个工位,去实验吧。万一觉得靠谱,就直 接拿过来,不靠谱的,清出位置找下一批人。BAT 哪一家不是这么做的?

        非由此路,我无从解释为什么一年前只有不到 200 人的团队会在一年内膨胀一倍;为什么 PR 都外包出去了 BD 还需要几十人来做;用什么办法还可以继续把 300 个工位给填满。

        变大就对了。变大了,试错就可以无痛,有更多机会看到新的成功,而不去想成功背后是多少失败和不靠谱被掩埋。变大了,就可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改善同政府的关系,获得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变大了,就可以有朝一日对这个世界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即使变大,意味着必须失去最初的温馨,必须引入冷冰冰的制度和有时候削足适履的企业文化,意味着最初吸引你进入那家公司的核心价值,可能不知不觉间会有消隐不见的危险。那也必须走下去。

        就这样,走出豌豆荚这个一层楼那么大的新办公室的时候,我在一瞬间理解了有些人为什么会成为连续创业者。

        不算那些因为创业失败而被迫从头开始的人;那些明明做出一个成功团队,却急流勇退,又开始新的冒险的人,他们一定明白我现在才悟到的道理。只存在于创业公司身上,一旦其成熟就会消失的那些东西,足够吸引他们抛弃已经到手的成就去追寻。

        也许,那就是创业公司的“青春”吧。

来自: cn.techno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