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地图还能帮你实现什么「愿望」?
注:以下内容根据百度地图事业部副总经理 胡玥在 GIF2016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X 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地图的历史久远,世界上第一份地图出在中国。到现在我们每个人手上智能手机里面地图的覆盖率远超过 60%、70%。地图作为虚拟世界的勾勒,能够在未来改变现实世界。所以跟大家讲一讲我们在地图这个领域正在做的想法和尝试。
原有地图的痛点
信息化,大家非常熟悉,具体到地图上而言,是怎么把现实世界有效影射到虚拟世界。第一个是 1980 年时候推出的车上的地图导航,直到现在有很多人在用这个。但是大家很明确感觉到了它的用户痛点,就是更迭的太慢。如果想要让车里的导航有用,甚至不到半年时间就要去 4s 店更换一次,所以才有了车联网的诞生。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做的,同样是把现实世界影射到虚拟世界上来。但这个影射不是孤立的和静态的,而是更加动态,比较典型的是 PC 地图、手机地图。
怎么样把这个影射能够做得更加实时?这个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大家知道地图上最重要的两个是什么,一个是路网,第二个是点,我们称之为 POI,餐馆、学校能够影射过来。但是大家知道,在中国到底有多少道路?——超过 1000 万公里。如果你想让你的地图有效的话,至少把 600 万公里搬到地图上来,但一年内超过 30% 的道路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道路采集成了难点。过去的路网采集技术是什么样的?百度在 2 年之前收购一家传统的路网采集的公司,跟现在世面上大部分的路网采集公司都是一样的作业方式。两三个人开一辆破旧的桑塔纳车,带着记事本,带着摄像机,带着 GPS 就上路了,每人每天可能就能完成 100 多公里。但是中国有 1000 万公里,这怎么可能是实时有效的呢?大家觉得到了互联网时代地图应该是互联的,应该更有效把现实世界影射到虚拟世界来。
信息化:路网采集模式的变革
最近两年百度把路网采集工艺模式更迭了,现在我们的方式是专业的采集车去做,采集车它最重要的已经不是人了,也不是记事本,而是采集车上全景的摄像机以及高效的雷达和高清度、高精度的 GPS,我们依靠这个每天能传回大量的数据,这是硬件上的提升。
但每个人都可以做采集车,都可以采集数据过来,但是直到今天只有百度和另外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Google 实现了采集,为什么?全景采集车平均 1.5 秒会拍一张照片,一天下来数据超过 1T。处理这么大的数据量,并不是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技术就可以完成的。对我们来说,它也是这两年的一个难题。这是路网的采集。
另外一个案例是采集方面。大家要明白点的采集比路网的采集更恐怖,因为我们自己都有生活体验。可能路网也就 1000 万公里,但是需要采集的点是几千万个。并且大家如果从生活常识考虑一定意识到,家门口的小吃店经常变化。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把它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但是发现还是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经常抱怨说「为什么你又把我带到沟里去了?」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将采集模式的进一步更新。引入这些用户的吐槽,这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们加入 UGC、PGC、BGC 三种模式。UGC 大家都理解。那什么叫「BGC」、「PGC」?中国有一些职业,他们对自己管理的片区的地理变化非常敏感,比如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他们会帮我们贡献一些数据,这是 PGC。还有希望自己新开的餐馆被大家发现的老板,我们叫 BGC。通过去年一年努力把 UGC、PGC、BGC 这些数据贡献比例做到将近 70%。
我们希望将来通过技术和互联网的采集模式把它做得更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副产品,比如刚才讲到采集车去采集数据,它势必会拍下一些照片,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地图有一些高清的全景图、3D 俯视图等等。
互联网化:地图影响决策
未来再下一步地图可能会做什么呢?我们的理解是虚实一体化。就是说不再是简单的说我在虚拟世界中,不断想出一些方法,挖空心思把实体世界怎么更好的影射过来。而是说虚拟世界或许也可以去影响实体世界的一些变化。
第一个就是用户。其实许多应用厂商都觉得人口红利、智能手机的红利过去了,但为什么地图的 DAU 在增长?同时,我们人均单次使用时长甚至有稍量的下滑。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很多用户使用地图已经不仅仅再是 A 到 B 不知道怎么走,而是用户想看是走三环合适还是走四环合适、还是走五环合适。或者坐公交的知道每天的路线,但想知道这路车大概什么时候会到,到那个点再下去等车,这样的话可能避免雾霾的伤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用户活跃度在增长,但是这些使用行为不像导航那么费时,可能用户看一眼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平均单次使用时长是有所下降的。这就是地图在影响我们的出行决策。
从最近开始,有很多城市的交管部门已经开始和地图去合作——原来交通管制的方法是去播信息,告诉你三环可能要堵一阵子了或者做交通管制。但现在政府部门,越来越多把地图上这个虚拟世界当成他们的媒体和他们的平台,在上面把可能发生的交通管制信息播出来。这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地图怎样影响现实世界。
第二个角度是商务的角度。万达院线开一家电影院投资至少是上千万,对于这样的投资最重要的点在哪?一定是选址。万达这样的商业地产公司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专业方法论,但这套专业方法论主要依靠人的决策和经验判断。这些都相当地主观。
但后来他们选择和我们合作——就是为了得到地图上更多虚拟世界的信息。比如,第一可以通过历史的影像信息,可以看到一个热门商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先决条件;第二,是搜电影的人的信息。我们把这些信息和万达原有的那一套去结合的时候,能够对现实世界支持的商业地产的分布产生影响;第三,涉及到政府。政府也是现实世界当中很重要的一块,比如政府怎么把它的信息搬到地图上来、搬到虚拟世界上来。
我们还在做一个事情是帮助政府更好的规划现实世界。最近一个月我们在跟江苏省的交通运输厅做南京都市圈项目。我们会一起去判断,分析去看可能跟南京发生经济、生活、货运运力比较相关的省份在哪里,从而影响它一系列的高速公路的规划。
虚实一体化:地图生产的「孩子」
我们还有一个偏未来的概念,被称为「没有轨道的过山车」——无人车。这次 CES 大量厂商都有参展,大家普遍的认知是高精地图将成为无人车运用的基础,无人车看上去是没有轨道的在行驶,丝毫不差但实际上。它有虚拟轨道在引领,这个轨道就是高精地图,而高精地图的生产更加困难。我们改进路网传统采集的办法,做了现在的地图。
原来地图的采集精度只要十米、一米就差不多了,但是高精地图需要到厘米级,相差 100 倍。今天的高精地图来讲要采成千上万的信息,它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因为这个地图需要重构一个 3D 世界。所以高精地图会指导无人车的发展,带动这个产业的变化。同时,高精地图也会是未来每个用户使用地图的主要媒介。
当然,无人车还在实验阶段。上一代的精度,就是米级精度的地图,一辆车每天要带来上 T 级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虚实一体化将会成为一个趋势。如果无人车真的进入量产阶段,那么每一辆无人车都是一辆采集车。因为它每辆车都是联网的。
所以地图领域最早时候是信息化,到了现在是互联网化,即将会发生的一定是虚实一体化。而且我们认为,不仅地图是这样的趋势,其他产业包括 OTO、互联网金融,也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