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攻略访谈:那些Google教会我的事

jopen 10年前

技术人攻略访谈:那些Google教会我的事

        文:Gracia

        导语:本期采访对象张矩,光速安振创投副总裁。张矩拥有超过 20 年的高科技领域行业经验,曾负责 Google 及 油Tube 数据中心的构建及运维。2006 年作为 Google 中国创始团队成员,以及首位运维人员,参与研发和服务环境建设。他还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身云计算产业的人,曾任 Joyent 中国区首席代表,及友友系统首席运营官,对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创业和企业 IT 环境都有深刻了解。20 年的丰富经历,很难在短短 3 个小时的采访里重现,所以重点聊了聊 Google——这家深刻影响了他职业成长的公司。

        Google 是一家以创造力著称的公司,无论是用搜索引擎开拓的商业帝国,还是在无人驾驶、热气球、风力涡轮、太空电梯、机器人等新领域的全新探索,无一不是人类想象 力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当下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产业领先者的更替加快,技术、市场、甚至战略的保鲜期缩短。巨头们要随时准备迎接来自颠覆者的挑战,而 市场的后来者,在享受了凭借创意和时机带来的短暂好运之后,同样要避免画出一条如尖峰状陡峭的成功曲线,之后便销声匿迹的命运。在这个流动和不稳定已成为 常态的世界里,如何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 Google 创新文化的探讨,我们已触及问题的核心:如何对知识型企业做管理?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如何摆脱系统对创新的压制,塑造出一个易于资源流动的环境?攻 略君最近在读《管理的未来》,这本书的作者试图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更深入的解答。和技术更新相比,管理理论的进化速度慢得像蜗牛,大多数组织仍践行着 19 世纪诞生的管理哲学,和 20 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泰勒的管理原理和韦伯的科层体制曾成功打造出高效和规范化的组织,却已无法适应一个需要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界。Google 充分扁平、彻底分权、小型自我管理的团队文化中,唯有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也唯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获得创造力的释放,塑造出具有长期进化优势的企业。

        作为一个曾经的运维高手,张矩仍然热爱技术,他搜集各种技术大会的 PPT,像普通人看电影一样,把看技术 PPT 作为消遣方式的一种。技术之于他的意义,意味着不断延展的可能性,作为 VC,他将利用资本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把这种可能性扩大化。

        技术人攻略:你加入 Google 之前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我大学就读于北邮自动控制专业,1993 年毕业之后分配到邮电部底下一个国营生产厂,工作是设计数字电话机,但我完全没兴趣,干了两个月就跳槽去了一家做会议电视的美国公司做实施。96 年考过了托福和 GRE,去德克萨斯读书,正好赶上 97 年开始的 Internet booming,整个 IT 在美国变得非常热,懂计算机的人才奇缺无比。

德克萨斯是硅谷以外的半导体工业中心,德州仪器,摩托罗拉,戴尔都在那儿。半导体行业是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前,IT 系统最复杂的行业之一,芯片设计需要做大量的仿真,IT 系统往往是规模上百台的集群。我对各种分布式系统的搭建、系统管理、集群一直很感兴趣,于是去了一家半导体公司做系统管理员。

2001 年目睹了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老板发不出工资一走了之,员工只好把公司值钱的设备搬走。小区里“Yard Sale”经常能看到卖 Sun 的服务器,或者 Cisco 的交换机。我那时候特别想买一个 E10000 服务器。

2003 年跳到另一家做芯片的创业公司,做基于 UWB 的低功耗、高速传输无线芯片。半导体行业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需要很大资金支持。融资进来后,资方带来了新 CEO,创始人离开,公司整体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技术人攻略:为什么选择加入 Google?Google 的面试主要考察什么?

第一波互联网泡沫时期,Sun、Oracle、Cisco 这几家公司通过卖设备火了起来。Google 的目标是要把互联网上所有信息都存下来,佩奇和布林早就知道,他们想做的这件事,靠买设备是成不了的。于是两位创始人自己攒服务器,塑造出 Google 这样一家另类公司。

2004 年 Google 上市时,它在 IT 人心里的地位,就相当于朝圣者心中的麦加。GFS、MapReduce 和 BigTable 三篇论文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企业 IT,Google 的各种想法在那个时间点都非常前沿。而且它是第一家把运维当成核心能力的公司,DevOps 这个词就来自 Google。

2005 年我去了加州,给 Google 投了简历。网上传的 Google 那些奇怪的面试问题确实是真的,比如一个城市有多少扇窗户?用什么方式能最快把它们擦干净?Google 关注面试者的思考过程,这种开放式问题可以顺着你的思路问下去。面试过程中他们并不会故意刁难,在面试者答不出来的时候,会给一些启发和思路。

Google 不关心应聘者过往的工作经历,更重视应聘者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以及快速学习和推理能力。我接到 Google 的电话面试前,对于过去的工作描述做了很多准备,但他们一句都没问。Google 认为计算机科学完全是由人基于理性的设计,和物理、化学等基础性学科不一样,它背后的原理是人可以理解的,也唯有理解了原理之后,才能学会创新。例如你需要了解 TCP/IP 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而不是只知道它是什么。在 Google 看来,只要人的基础足够好,在他们的环境下就可以做好,而且环境变了,以前的经验未必有用。Google 最早的几个员工里,也只有两个来自计算机专业。

我加入 Google 那段时期,公司很重视面试官培训。新人进公司半年才可以去面试,在独立做面试之前,先要接受培训,并观摩其它同事的面试过程,然后在同事旁听的情况下进行面试。所有这些都通过了,才能成为独立面试官。

        技术人攻略:Google 工程师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Google 工程师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人的能力来分等级。整个组织非常扁平和开放,能力不行的人很容易显露,能力好的人可以在各个环节都获得一定主导权。所以优秀工程师对产品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并且有很大的权利去决定产品的最终形态。在 Google,一名好的工程师要在执行力和打破常规之间找到平衡,公司甚至会鼓励进行一些看起来冒险的尝试。

这种相对灵活的场景,在管理上有很高的难度。经常看到有工程师,突然冒出来一个点子,马上就组一个小团队开始做,并迅速成长为新的产品。随着 Google 越来越大,是否还能把这种文化保存下去,就要看佩奇的本事了。但至少一直到 2009 年我离开公司,这种灵活性和 Google 的文化都一直融合得很好。

我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都在 Google 发生,它重建了我对 IT 领域的理解,教会了我如何打造高效、有创造力的团队。举个例子,在 Google 内部集群环境下,我们会随机关掉部分机器,看服务是否正常运行。如果服务因此不工作,是软件设计问题,而非运维问题。从一开始追求可用性,用运维保证机器 稳定运行,到认为机器出故障是常态,从软件角度保证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正常工作,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思路转变,和我们通常认识问题的方式很不一样。在传统的 公司环境下,让开发人员处理这种极端情况的需求听上去很过分,但 Google 这种扁平和流动的环境,容许你做一些初看非常不合理的事。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这种方式叫做帕累托优化,整个系统付出的代价最小,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组成系统运转的两方,如果本来应该做这件事的一方出 10 块钱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另一方花 2 块钱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最优化的方法不是争论谁应该做这件事,而是让成本低的这方来做。所以 Google 为什么在招聘时要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因为只有找到本质问题在哪儿,才能系统性地解决它。

Google 独特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思考,是知识型企业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传统产品型的企业管理围绕两 个核心点进行,一是产品,二是流程。所有流程规范之后,可以一段一段地考察成本和效率,所以员工越标准化,行为越可预测越好管理。知识型企业以人为中心, 创意非常重要,产品和流程相对弱化。管理的核心由两个变为四个,增加的另外两个点是人和数据。怎么把人管好,怎么把数据价值发挥出来,成为企业新的思维模 式。整体架构和运行层面都要重新设计,传统那套 ERP 显然不能再用了。记得有一本叫《Tribes》的书,分析了部落这种自组织系统,每个人都是 contributer,整个系统得到的结果会更优化。Google 自下而上的管理很像部落模式,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还找不到系统的理论描述。

Google 的文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有很强的两面性。如果一毕业进入这种强兴趣驱动的环境,以后去其它公司可能会很不适应。如果你非常享受技术工作,喜欢做 Individual Contributer,Google 就是像天堂一样的地方,身在其中能明确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如果你并非想一辈子做 Individual Contributer,那么在 Google 就未见得能获得足够多机会。

        技术人攻略:怎么看待 Google 在社交上的失利?

Google 在社交这件事情上,从 Gtalk、Buzz,到 Googl+ 一路尝试,事实证明它缺乏社交基因。但从长远看,Google 整体发展并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通用的聚合平台很难有特别稳定和持久的影响力,非死book 所掌握的数据和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非常容易被颠覆。下一个阶段一旦出现新产品,或新的使用模式,可能会很快获得甚至更有价值的信息。当然不排除 非死book 会创新,但 Social Network 封闭起来的这部分信息的价值还不足以获得绝对优势。

淘宝和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淘宝在形式上是电商聚合平台,光看“双十一”的数据,会觉得电子商务已经没人能做了。但微信的崛起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个性化和小型的商业形态得以繁荣,瞬间淘宝就面临被颠覆的危险。这也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巨大的东西未见得那么坚不可摧。

Google 创始人从未把自己定义为一家搜索公司,它的愿景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信息获取、处理和让其变得有用是一系列成体系的工作,涉及 到感知、语义分析、场景分析、人工智能,而搜索只是让信息有用起来的方式之一。全世界最顶尖的 AI 人才,已经被 Google 和 IBM 所瓜分。不出 5 到 10 年,Google 对信息的组织会直接走向下一个形态。

Google 做 Android、无人驾驶汽车、Glass,看起来什么方向都有,但所有的主线都是围绕人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把信息从粗糙状态,变得容易利用。这条主线非 常长远,Social Network 环节只是链条上的一部分。佩奇和布林两位创始人,一直非常清晰地知道 Google 的方向,把理想和实际结合得这样好,他们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和最初的想法一脉相承。

        技术人攻略:能介绍一下当年来中国建团队的情况吗?

2006 年 Google 要在中国建办公室,整个运维团队只有我一个中国人,美国同事不愿意来中国那么长时间,所以我作为运维团队派回中国的第一个人,参与了当时的研发和服务环境 建设。建本地的运维团队面临很复杂的困难,一方面是 Google 内部的限制,许多服务开不了,中国本地员工访问代码也有限制。另一方面,国内有防火墙,繁琐的互联网监管。然后招聘也不太容易,国内计算机学得好的大都去 做程序员了,好的系统管理员非常缺。Google 的光环效应很强,软件研发部门倒是招了一批很强的人,当时一个星期至少有 40 多人来面试。

在国内建数据中心的计划有变,2008 年不再需要运维团队,原有的团队成员分别去了日本、澳洲和美国。Google 在 2006 年收购了 油Tube,2008 年将其并入公司内部架构,于是我选择去了 油Tube 继续做运维。

        技术人攻略:非死book 据说人均管理 2 万台服务器,国内企业鲜有达到这个规模,你怎么看?

2005 年我刚进入 Google 做运维,管公司内部网络,后来管搜索服务,运维团队平均每人管 1500 台服务器。去了 油Tube 之后,十几个运维人员管理4、5 万台服务器,40 个 PB 的存储,峰值带宽能到一个T,差不多人均管理4、5 千台机器。

非死book 和 Google 这样的公司,服务器的硬件、OS 及运行环境都很统一,越标准的东西越容易自动化,所以人均管理的机器数量可以很大。Google 对底层 BigTable、GFS 环境做了统一,任何服务都得在上面开发,只有广告、财务相关的系统做了隔离。Unix 和C语言的发明人 Ken Thompson 这样的人在为 Google 设计基础设施,计算机科学总共就 60 年时间,他经历了 40 年,系统怎么做最理想,一早就已经规划好了。

国内运维环境比较差,运维是个积累经验的活,新人读再多书,该犯的错误还是得犯。但像淘宝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技术上已经做得非常好,双十一规模的访 问量在全世界基本没有。另外,在大数据这个层面上,没有人能跟国内公司比,因为人口基数太大。移动互联网的创新能力也非常强,技术上会很快变得全球领先。

        技术人攻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投资?能不能比较一下中美创投的差异?你怎么看创投这个行业的未来变化?

我去年开始进入投资这一行,资本对 Start up 的成长无疑非常重要,但目前中美投资环境和理念不太一样。2013 年美国技术领域 50 宗最大的公司交易中,70% 投向了企业 IT,消费类项目只占 30%。这个数据每年有波动,但从整体看企业级技术的投资环境优于中国。

美国有许多周期很长的成功投资案例,Oracle 从建立到盈利用了 7 年,到上市已超过 10 年。2013 年有家叫 FireEye 的安全公司上市,公司成立前 7 年一分钱都没赚。这种案例在国内环境下非常少见,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 VC 如果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判断不了技术前瞻性事物的周期,也就难以坚定地去做基础性投资;其二,中国企业 IT 市场从严格上讲,不是一个靠技术发展的市场,对创业者非常不友好;其三是无法确定国内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做投资,确实会存在一定障碍。

但即使环境再恶劣,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永远都是资本和热情的较量。MBA 和投行背景的投资人擅长量化指标,通过数字来判断企业前途。消费类项目和企业级技术相比,更容易提炼出一套量化指标,大家会认为这个市场更容易理解。当大 数理论能轻松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看好某个行业,只需要投这个行业的前 10 名,虽然最后死了 7 个,但活着的 3 个能把钱都挣回来。不需要太理解这件事,也不需要多长期,就可以把业绩做得非常好看。

这种投资方式从经济理论上看并没有错,但 IT 是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很多创新没法完全量化。我很坚信,当第一批创业者成长起来并进入投资领域,整体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会带着激情,会更理解技术的价值,理解根本的变化是什么,而不是简简单单看一些生硬的指标。等到有一天绝大多数的 VC 不是来自投行和咨询公司,行业就会有变化。

        技术人攻略:优秀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黑客与画家》的作者 Paul Graham 说过,想做天使投资,对于人性本身的理解非常重要。你需要对人的基础性需求有深入了解,并透过创业者当下的产品形态,理解它的本质是要完成一件什么事,而 这件事在整个人性角度占据怎样的位置。优秀 VC 的重要特质,是对人的敏感。他可能不完全理解创业者在说什么,但却能很快判断创业者的个性,以及他们对自己做的这个领域有多了解。

VC 最珍贵的技能是对人能够有很快的判断,新事物看不明白很正常,因为可能以前确实没出现过,在早期你要真说完全理解,那是瞎说八道。我认为以后的 VC 可能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背景,但这不是决定因素。很多创业者觉得跟 VC 聊天是在做科普,技术背景对 VC 的最大帮助并不是理解创业者在说什么事,而是能很快拉近跟他们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跟你说话比较轻松,这一行严格来讲还是人的生意。

Start up 这件事如果技术占 30%,剩下 70% 是团队,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但靠谱的团队会快速调整,最终事情是人做出来的。特别全新的 idea 很少见,点子本身没那么值钱,谁来做这件事情才是关键。在技术和行业都没问题的前提下,这个团队是否值得支持,能不能通过短暂地交流,快速做出投资决定, 是 VC 的一个重要技能。

VC 要做到出类拔萃非常难,钱已经不是稀有资源了,靠谱的人才是稀有资源。要在尽可能早期和潜在创业者建立联系,这样一旦他们开始创业,就能更早与其接触。而 且创业者一般都是善于 out of box 的、有趣的人,非常值得交往。从整体上看,连续创业者、创业公司高管、创业失败的人、热情及 EQ 比较高的人,都是潜在的优秀创业者。

        技术人攻略: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你最想做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如果不考虑现实的因素,我其实很想去做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我一直觉得小孩子学习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有太多值得我们成年人研究,思考,甚至学 习的地方。如果非常非常真实的话,我最大的爱好是写作,但是底子太差。刚去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非常喜欢,每次在书店看到都会忍不住 买一本,大概收藏了有7-8 个不同的版本。在作者描述的那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看到你所熟悉的一切。除了对人性洞察的深刻,还有无法抗拒的文字。

        技术人攻略访谈是关于技术人生活和成长的系列访问,由独立媒体人 Gracia 创立和维护。报道内容以“人”为核心,通过技术人的故事传递技术梦想;同时以小见大,见证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下,我们的眼 光将投向有关:创造力、好奇心、冒险精神,这样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美好品质上。相信通过这样一群心怀梦想,并且正脚踏实地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人,这些美好的东 西将重新获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