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病毒“绑架”比特币:黑客也是看上了它的支付优势

jopen 7年前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勒索病毒“绑架”比特币:黑客也是看上了它的支付优势"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7f1bfd7ac25425e506a8cf06bdc60108.jpg" /></p>    <p>从本周五(5 月 12 日)晚间开始,一种锁死电脑的恶意软件正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目前已经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台电脑遭到攻击。黑客将电脑中的资料文档上锁,并要求支付 300 美金等价的比特币才能解锁文件。</p>    <p>受此消息影响,比特币结束了 4 月 29 日以来连涨的趋势。据比特币美元交易平台 OKCoin 国际数据显示,美国比特币价格结束 14 天连涨的行情,于 5 月 12 日下跌 6.42%,报收 1735 美元,期间最高曾到达 1854 美元。13 日又小幅回升,价格徘徊在 1750 美元附近。而据 OKCoin 数据显示,中国比特币价格 12 日下跌 3.15%,13 日遭遇震荡后价格徘徊在 10500 元人民币左右,仍在万元之上。</p>    <p>截至记者发稿,这个名为“想哭”(WannaCry)的勒索软件,已经致使全球 99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7.5 万台电脑遭遇病毒攻击。</p>    <p>然而,就在大家开始质疑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的安全性以及所谓的“去中心化”是否存在漏洞时,多位虚拟货币投资者和区块链圈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次的勒索病毒与比特币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而黑客要求以比特币进行赎金支付,恰恰是看中了比特币在支付转账时的全球化、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等优势。</p>    <p>“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此次全球勒索更像是比特币的一种‘应用场景’。”一位资深虚拟货币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p>    <p><strong>为什么是比特币?</strong></p>    <p>实际上,这种黑客勒索软件从 1980 年开始就已经存在。根据 Cyence 的资料显示,黑客往往锁定医院、企业等一些资讯化程度不高的场所,平均每单的赎金支付在 500~1000 美元。而由于比特币的存在,让全球勒索相比盗刷信用卡之类的犯罪,变得更加低成本和低风险。</p>    <p>多位比特币投资者对记者表示,这次勒索病毒袭击的原因与比特币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业内担心会比特币会被“妖魔化”。而黑客之所以要求以比特币支付赎金,只是看中了它在全球转账汇款时的种种优势,从而成为了被选中的支付手段。</p>    <p>比特币投资者普遍认为,比特币被用于勒索,是因为比特币不仅相对于其他传统支付工具有优势,同时在其他虚拟货币中也是最佳选择。首先,比特币有一定的匿名性,便于黑客隐藏身份;其次它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全球范围收款;同时比特币还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让黑客通过程序自动处理受害者赎金。而相比于其他数字货币,比特币目前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具有最好的流动性,所以成为黑客选择。这和现实中犯罪人士喜欢使用美元现钞背后有相似的逻辑。</p>    <p>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比特币的上述优势实际上也存在漏洞,比特币的交易处理效率和匿名性其实并不是最理想的。就拿匿名性来说,虽然比特币交易时是匿名的,但是比特币交易者身份实际上是可以追踪的。</p>    <p>“比特币的交易信息其实是透明的,虽然在支付时不会传递身份信息,但使用者支付时的 IP 地址是可查的。比特币全网记账的特点,使它每一笔交易在所有记账节点都可以看到其交易的内容。我们可以在例如 blockchain.info 等网站上查询交易量等具体交易信息,例如这次黑客公布的其中一个收款地址,截至 5 月 13 日晚六点一共收到了 23 笔比特币汇款,每笔支付在 0.17 个比特币左右,总计约 4.26 个(价值约 7455 美元)。根据 FBI 已经处理的案例,除非使用者擅长防追踪( 如使用 Tor ),否则多数还是可以查到身份。”一位资深区块链圈人士告诉记者,不过,如果勒索者收到比特币后并不使用和交易,那么仍然是无法追踪其身份的。</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勒索病毒“绑架”比特币:黑客也是看上了它的支付优势"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27411796d6c8ecd4614e62fada2fbad7.png" /></p>    <p>图为截至 13 日晚六点 blockchain.info 上显示的 23 笔支付赎金的交易</p>    <p>上述区块链圈人士在查询上述 23 笔比特币交易时还发现,受害人电脑的 IP 地址和其汇出比特币电脑的 IP 地址其实是没有对应关系的,而黑客并没有要求受害人在汇出比特币的同时附加受害电脑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说,黑客其实并不知道是哪台电脑给自己汇了比特币,由于没有对应关系,因此即使支付了比特币,黑客也可能做不到自动恢复电脑。</p>    <p>若果真如此,这次全球勒索都不像是一场真正的勒索,而比特币仅仅是这场“轰动事件”制造者所利用的一个工具。</p>    <p>事实上,除了勒索之外,一些黑暗网络中的犯罪,例如洗钱、非法交易、逃避外汇管制等也利用了比特币的匿名性特点。例如,2013 年 10 月,一家利用比特币进行匿名非法买卖的电子交易平台 Silk Road 被美国多个执法部门查缴,同时被查封的还有 26000 个比特币,当时约值 360 万美元。平台创始人和运营者罗斯·威廉姆斯·乌布利希——一个从无前科、正在攻读学位的 29 岁的年轻人以“恐怖海盗罗伯茨”(Dread Pirate Roberts)的另一重身份活跃在网上,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 Silk Road 变成网络世界最大的黑市,拥有近 100 万名客户,销售总额高达 12 亿美元。在这个平台上,服务涵盖了办假护照、假驾照,非法入侵系统和获取信息,买卖毒品、武器,色情服务等,只是所有交易通过比特币支付完成。正是利用了比特币的匿名性特征,犯罪分子“完美”的避开了监管通过银行卡交易记录追踪每笔钱来龙去脉的可能。</p>    <p>除此,比特币还被利用来洗钱和进行资产非法转移,用本国货币买入比特币,在国外交易平台上卖出,再以美元取出,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资产转移。</p>    <p><strong>“越挖越少“致比特币价格不断飙</strong></p>    <p>也有观点认为,黑客很可能也想顺便搜罗些比特币。</p>    <p>“我最近正准备入手一批比特币和莱特币呢,我觉得这是最佳买入时机,”一位虚拟货币投资者在看到这则勒索消息后告诉记者。</p>    <p>另一位投资者也表示:“比特币今天一度下跌近 10%,这正是入货的好时机,像这样的消息的确会引起价格的短期波动,但基本上长期还是会走高的。”</p>    <p>勒索消息和价格波动几乎没有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而比特币火爆的势头,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各类问题的爆发。</p>    <p>自从比特币走出了 ABC 的释义阶段后,就一路走红。5 月以来,美国比特币价格突破 1800 美元大关,而中国价格也于近日破万元。刺激比特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其天然的稀缺性。</p>    <p>“从技术上,比特币在创立之初,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原理保证了比特币发行量的恒定,它的总量增长十分缓慢,目前每个区块结构中每十分钟产生的比特币量已经从最初的 50 枚降低到 12.5 枚,并且最终会走向 2100 万个的上限。“比特币本质上是一种‘通缩货币’,发明者的初衷,一定程度上是想抵制央行滥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才发明了这一电子货币系统试图平衡货币市场。”上述区块链圈人士表示。</p>    <p>全球来看,关注或参与比特币交易的用户数量近年来不断攀升,截至目前,活跃用户数量已经从 2013 年的平均 160 万人次上升至目前的 870 万人次。而在比特币产出数量跟不上交易规模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供不应求,天然的稀缺性是导致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的首要原因。</p>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alt="勒索病毒“绑架”比特币:黑客也是看上了它的支付优势"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b4ad6b0440e0ab2c318502d142442b23.png" /></p>    <p>图为比特币钱包活跃用户数量</p>    <p>火币网特约分析师认为,4 月以来,国际上对比特币认可的利好消息不断刺激着比特币上涨。日本支持比特币支付的《支付服务修正法案》在 4 月 1 日生效后,日本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支付手段合法性得到承认,在日本将有 26 万家商店接受比特币支付。</p>    <p>最近几日,比特币猛涨也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5 月 10 日重审比特币 ETF 日期临近有密切关系。如果比特币 ETF 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核通过上市,则意味着,比特币在全球的投资地位更会随之高升。</p>    <p>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将于 2017 年 7 月 1 日把比特币视为货币,并将废除比特币商品与服务税。比特币交易者和投资者通过受监管的交易所和交易平台购买和出售比特币将不会再被征税。</p>    <p>也有比特币投资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区块链技术的火热也是原因之一。“数字货币本身是了解区块链最好的工具,现在有很多对区块链感兴趣的人会选择通过购买虚拟货币的方式来加深了解。“随着比特币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加,有可能会进一步吸引投资者购买比特币,其实全球勒索也是一种应用场景。”上述投资者笑称。</p>    <p>本报记者吴茜对本文亦有贡献</p>    <p>来自: 第一财经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