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程序员的独家面试经历

jopen 9年前

 创业失败后,在找工作。选择了三家(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即将上市),都走到了关键的节点。我记录了面试过程中被问到的一些问题,希望对自己将来的面试有帮助,也希望对别人有所启发。

我的经历和现状与被问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如下:

2002 年毕业。
2002~2005 做售后技术支持,2005 离职转做软件开发。
2009 开始做项目经理,后来做部门经理,期间还有 50% 左右精力在技术上。
2014. 10~2014.11,项目总监,偏重管理,脱离技术细节。 2014.11~2014.12,主动回归开发岗位,进入 C3 公司。
2014. 12~2015.11,离开 C3,以技术合伙人身份与朋友创业,技术总监。
2015 年 11 月 25 号解散团队,重新开始找工作。

下面把我面试三个公司的关键节点和问题列出来回顾一下,也许对大家也有帮助。我最终入职的单位将从这三家中产生。如果你不耐烦看面试问题,也可以跳到最后看我总结的如何准备面试

第一家,和研发总监面谈

我考虑的第一家公司是安防行业的一家上市公司,叫它 C1 吧,西安有分公司。北京的 HR 直接邀请我考虑的,我了解到岗位是研发总监。

HR 和人力资源总监的两轮面试通过后,和西安这边的研发总监面谈,聊到了下列问题。大体的顺序是我列的这个样子,有一些可能会有偏差。

1. 自我介绍

这个问题一般都会遇到,技术会问,人力资源也会问,一家公司的面试流程走下来,可能会自我介绍 2 次或更多。

我基本是从大学毕业开始,介绍到现在。介绍时会涉及工作经历和关键的项目、产品经历,如果有与目标岗位或公司产品相关的经历,就重点提到。

2. 了解我们公司吗?了解哪些产品?

C1 的公司官网我浏览过几天,研究了产品,还了解了另外两家安防类上市公司。

年龄大了记性差,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把看过的产品线的信息居然给忘了……

3. 了解我们这个岗位吗?

HR 告诉我是研发总监,后来研发总监告诉我是产品线负责人,对应研发副总监,有一些偏差。

我表示不太了解。面试官介绍了一下这个岗位的情况,包括负责的产品、职能、基本工作情况等。

4. 为什么来应聘这个岗位?

我说是 HR 主动找我,没怎么展开。

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回答很糟糕。以后碰见这类问题,应该结合自己的经历、商业价值和将来定位,再加上对岗位职能的了解,将回答聚焦在个人与公司的匹配性上。

5. 谈谈你对这个岗位工作的理解

产品线负责人,会负责研发、测试、UI/UE 这部分技术团队的管理、产品的研发,这是产品线负责人直接管理的团队。

C1 是矩阵式管理,销售平台可以有选择的销售产品,市场和销售应当被看作是产品研发部门的客户,产品线负责人需要和市场、营销、销售等部分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产品销售。研发部门和市场、销售部门会共同对年度业绩指标负责。

售后、售前和技术支持团队也是必须协同工作的。

我原来做产品开发时干过类似的事情,这块的理解应该偏差不大。

6. 你找工作时考虑哪些行业?为什么?

我说了三个,安防、企业应用、互联网。简单从行业发展周期方面谈了理解,还谈了行业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

在处于上升期的行业里,处于上升期的平台上,个人才有比较大的可能有大的发展。

这样的理解应该没错。

7. 你的技术积累在 C++ 方面,我们团队偏重 Java,有没有障碍?

我从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是相通的这个角度回答,我自己也用过 Java。另外从团队管理角度也做了解释,我把控的是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方向和方案,特别细的技术细节不需要了解。

8. 怎样管理你的团队?

我谈了两点,一是授权,二是参与感。

9. 这个岗位需要出差,可以接受吗?

我明确表示如果经常出差就不用往下谈了。

然后我们讨论了什么算是经常出差,比如“一年两三次,一次一两个月”,“一月两三次,一次两三天”等。

C1 在全国各地将近 20 个办事处,负责销售和技术支撑工作,产品线负责人每年都要拜访所有办事处,维护好各种渠道和关系。频繁出差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问题从对方看来,我的态度显然是不大乐意接受的。

10. 如何向上管理?

我只是听说过“向上管理”,具体不了解,只从目标管理这一点上谈了谈。

较差。

11. 如何避免项目延期

这个问题是上个问题带出来的。

我从目标及交付期设定是否合理、交付期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以迭代观点理解这两方面谈了不少。

复盘时发现,我这种理解从客观的角度看,没差,但明显不是对方想要的答案。

12. 入职后第一个月你准备怎么开展工作?

这可能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从了解目标、了解团队以及周边团队三方面谈了一下。

13. 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我工作十几年,各种技术搞过,各种管理工作做过,面对这种问题,有点儿不好回答。

一般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然后对目标公司和岗位有足够的了解,选择自己擅长的点来展开,这样能提高人职匹配度,加大通过面试的几率。

我选择了技术方面的一个点来说。

不好。

14. 你想做客户端开发还是 App?

这个问题应该是上个问题带出来的。我从移动互联网的趋势着眼,谈了几句,告诉对方我偏向 App。

后来面试我的研发总监补充解释说,问这个问题没别的意思,过一阵子公司可能有这方面岗位放出。

告别 C1 之后,我心里已然清楚了,不会有下文了。并且我也明白研发总监的意思——我更适合做开发工作。没错,我对自己分析的结果也是如此。

这是我在 C1 的一次关键面试,历时 90 分钟。面试官是研发总监,西安分公司老大,两个产品线负责人。我在“是否了解公司产品”、“能否接受出差”、“向上管理”、“如何避免项目延期”这个几个问题上表现不好。后来我主动和 HR 说目标岗位要经常出差不适合我,如果有开发岗位可以再谈。

第二家,与技术负责人视频连线面试

第二家简称 C2 吧,是建筑软件方面的上市公司,西安有分公司。我应聘的是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通过猎头接洽的。

就我的经历来讲,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管理岗位回到软件开发岗位。面试中一定会被问到。

一面是西安这边目标部门的技术负责人,人挺 nice 的,聊得也比较顺畅。

二面的面试官在北京,是更高级别的技术负责人吧。我们通过 QQ 视频连线进行。他可以看见我,我看不见他。

谈到的问题,我努力按顺序列在下面。

1. 自我介绍

为什么简历上都有,大家还是会让你做自我介绍?假如你反问“简历上都写清楚了,没必要吧”,那你被 PASS 掉的概率是 90% 以上。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你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现场把握能力、价值观、你对自己的认知以及适应性。当然也有的面试官没来得及看你的简历,会在你自我介绍时快速翻简历。

我这次介绍时提到了为什么去创业,为后面做了铺垫。我有预期,我从管理回来做开发,有几个问题一定会被问到。

2. 将来的定位?

这是我预期到的问题,别人看到我的工作经历也必然会问,因为我应聘软件开发岗位,从常规角度看,不利于职业发展。

我通过一些经历和感受谈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把定位放在“专业技术者”这一点上,走技术路线将是我未来的方向,我会放弃做管理。

3. 成就感事件

我谈了几个,比如写作《Qt on Android 核心编程》和《Qt Quick 核心编程》,比如成功研发机顶盒产品。

4. 在开发多媒体产品时,遇到过什么样的技术难题?

我描述了遇到过的三个问题,没详细讲怎么解决的,这点不太好。

5. 在上一家公司时的薪酬

我参与创业,薪酬不必说了,我把之前在 C3 的薪酬如实说了。

6.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是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也是发挥自己的机会。

我问了三个问题:

  • 房地产行业下滑对公司的影响

  • 分公司搬到高新区的计划(我在高新区,公司不在,路上时间很长)

  • 公司内部技术人员的上升通道

对方都一一作了回答。对方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很赞,说了三点:

  • 国际化,房地产在全球来讲是区域性的。我应聘的也正是国际化部门

  • 从卖软件(Licence)转向服务租用,门槛变低,客户会变多

  • 基于房地产客户的特点,开发金融相关的服务

面试结束后我被告知 5 个工作日内 HR 会给我反馈,我觉得应该是能通过的。当然,我的感觉有时准有时不准……对方怎么想,其实我们不太能了解到,只能分析面试过程中双方的表现来定。不过,如果自己表现糟糕的话,相信一定可以感觉到结果。

重回 C3 时的面试经历

我做了一个决定,试试看能不能重回离职创业前的那家公司 C3。于是我联系之前的同事,于是就有了一次机会,也有了下面要谈的这些面试问题。

来自 VP 的面试问题

我和 VP 用 C3 的云会议系统远程面谈,他可以看见我,我看不见他。VP 人很 nice,整个面试过程像聊天。

1. 你未来 5 到 8 年的规划?

这个问题其实和前面讲过的另外一个问题——将来的定位——类似。我谈到了职业定位,还聊到了技术人员的年龄以及未来。

2. 你最擅长的技术方向?

C++和 Qt,必须的。

3. 你给自己的定位?

我对将来的定位是应用技术专家。高深的算法什么的,干不来。

4. 你创业时做产品(App)用的是 Qt 还是 Native?

安卓和 iOS 都采用 Native 方式开发。

5. 为什么没有选择 Qt?

我们的创业产品没有采用 Qt,有两个原因:一是我组建团队时已有一部分开发工作在进行,直接用的 Java 开发 Android App;二是因为 Qt 的体积大,会提高我们产品抵达用户的门槛。

6. 在技术上的积累有哪些?

这种开放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我围绕具体的技术、技术阅历和经验等方面做了一些介绍。

7. 介绍他管理的四个团队,问我愿意到哪个团队

这说明 VP 已接受我。因为之前了解到 C3 并无招人计划,我表达了我的看法:如果真的没有招募开发人员的计划,不必特意因我为难。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好是坏,很自然地这么做了,这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

来自人力资源总监的面试问题

技术 VP 之后过了一天,C3 的 HR 告诉我人力资源总监要和我聊聊,还是远程视频的方式。还是对方看得见我,我看不见对方。

我回顾了当时被问到的问题,比技术 VP 的问题略显尖锐一些,不过从企业角度来讲,面对我这样的二次回归者,有这些问题非常正常。换个位置的话,我也会问出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丝毫也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不爽。

1. 自我介绍。

这个好像技术 VP 也问过。

我简要介绍了个人经历,有两个地方做了较多一点的描述。一个是我从技术支持转做软件开发时的情形,谈到了当时接受我的企业和上司对我的影响。另一个是之前从 C3 离职创业时,拉我合伙创业的人与我的关系,就是当时转行做软件开发时引我入门的那个人。

我要再回 C3,这些问题不可避免会被问到,我先自己解释一下澄清一下应该比较好。

2. 之前为什么选择 C3?

嗯,下个问题一起讲。

3. 为什么离开?

好,这个问题和上个问题其实是相互呼应的。我当时选择 C3 是因为看好 C3 的产品,同时我的技术又能在这里发挥出来。

那离开呢,其实自我介绍那里已经提过。这里很自然地展开来讲了一下。

4. 还会因为朋友拉去创业而离开吗?

回答了“为什么离开”,那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自然而然会被问到。我谈到自己适合做什么,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也给出了回答。

5. 之前待过的时间里,觉得 C3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我提了一个开发团队异地协同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

6. 为什么回来,看中了什么?

虽然之前在 C3 只工作了一个月,但在技术、产品、人际等方面感觉挺好。这是我想再次回到 C3 的原因。

我看中的主要是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定位。谈了我对行业、企业的看法,仔细聊了对 C3 目前三个主要产品的看法。

7. 创业这一年,有哪些收获?

收获主要是个人的阅历、成长,以及对自我职业定位的澄清。

8. 你这么多年的积累在哪里?

说实话这个问题怎么回答的我已经忘了……应该是围绕技术、经验两点来谈的。

9. 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C3 可以满足你吗?

我从第一次进入 C3 之前的管理感受讲起,讲到创业时的感受,导出了自己的职能定位——专业技术人员,将来往技术专家方向发展。

经历了 C1 的面试之后,我更确定了这一点,没有丝毫犹疑了。

我从对 C3 这个公司和产品的理解谈了我和 C3 的匹配问题。

10. 你觉得自己适合做哪个岗位,或者你的优势?

因为我对具体的岗位职责不了解,所以从技术和产品意识两个方面谈了我自己的优势。

11.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是再次回归,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的问题了。但对后面的面试流程不太清楚,所以就提了一下流程的问题。

12. 你对薪水的期望?

聊上个问题带出了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和以前差不多就行。

如何准备面试

虽然我面试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面试过,但我个人不是特别擅长面试。这次求职,因为年龄大了相对慎重,想得稍微多了一些。我留意了面试过程,也做了一些反省,收获了一些个人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几点对面试很重要:

  • 个人的职业定位

看我的经历,每家都逃不掉这方面的问题,如果自我定位不清楚,面试时肯定出问题。

  • 个人与企业的匹配度

这方面的准备是必须的,你应聘一个职位,要了解企业对这个职位的要求,要看自己的知识、技能、经历与企业的要求契合的点在哪里。

多数企业招人时首先考虑的是人职匹配。假如你挖掘不出来匹配的点,可能简历关都过不了。

  • 了解企业

要尽可能多了解目标企业,比如它所处行业的状况,它的产品,它的文化,它的竞争对手……越多越好,别怕花功夫。我面试 C1 时就忘掉了一些产品信息……

面试官会更倾向于接受对自己公司有了解的求职者,这说明你的意愿强,而你愿意了解,了解了之后还来,还说明你和公司的匹配度相对较高。

  • 个人形象

颜值不可更改,衣料好坏也不重要,整体上做到干净、整洁即可。记住,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凌乱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的内在,也没人有你爸妈那份耐心。

  • 心态调试

心态调试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多久找到工作的预期。因为经济或他人的期望带来的压力,求职者容易焦急,失去平常心态,产生胡乱先找一家干着的想法,此时面前有根稻草都可能被当做橄榄枝,很容易导致选择不慎,害人害己。露水夫妻很容易分开,代价是非常高的。我的想法是要沉下心来,慢慢来,坚信一切都来得及,美好的相遇一定在等着自己。

另一方面是关于企业和求职者关系的。这里没有谁强势谁弱势,企业和求职者是双向选择,不必紧张也不必焦虑,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

而对于像我这种过了 35 岁的程序员,还有年龄带来的问题需要调试。我是相信,经验和阅历同样产生价值,技术专家也可以像老中医那样越老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