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手App:一个文艺青年的节操与尴尬
涂手,就是一个脑洞系黑白创意涂鸦社区。
创始人苏贝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一个文艺青年,从小喜欢绘画的他几经波折最终还是走上了绘画这一条路。起初,他并没有选择直接创业做涂手App,而是预先由自己创办的灵泛工作室发起了一项《十万喵星人计划》涂鸦活动。这一活动,在两个多月内仅依靠参与者自传播的情况下,访问量超400万次,共收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喵星人”画作近30万幅。
可以说,十万喵星人计划就是灵泛团队在开发APP之前进行的DEMO验证。2015年4月4日,“十万喵星人计划”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开幕,而在开展当天,灵泛正式推出了自己涂鸦社交应用——涂手。
苏贝壳对虎嗅表示,作为年轻一代所喜闻乐见的“脑洞系产品”,涂手App将涂鸦艺术领域延展到终端设备,意在鼓励用户进行发散思维,通过手机实现涂鸦绘画创作,还原最原始的涂鸦概念,让大众可以进行碎片化的灵感创作。
黑白线条交织创意,要的是节操
打开涂手APP,映入眼帘就是黑白两个线条交织出来的涂鸦作品,泛着灵泛团队背后的艺术气息。其实,市场中“以画会友”的社交应用已然存在很多,如小画家、麦思涂鸦、画皮皮等等,这些应用各具特色,且都自带多彩画笔。
涂手则另辟蹊径,产品设计理念一直追求“极简”的风格,以求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提升参与度。具体到产品上来,涂手UI只用简洁的黑白两个色调来呈现,在细节设计上则采用萌萌的涂鸦风格,与涂鸦本质的设计理念相呼应。其次,在绘画工具设置上,涂手虽然也提供画板进行作画,但只提供细、中、粗三款单色线条和一个橡皮擦。这样做目的就是,尽量让用户在涂鸦过程中减少选择困扰,利用碎片化时间即可完成创作。
不只有涂鸦,还有骨子里的社交基因
与工具属性较强的绘画软件相比,涂手另外一个不同就在于很强的社交属性,强调人人参与。涂手界面主推画题、广场和动态三个核心板块,其中“话题”是灵泛团队运营,这一板块的核心价值在于调动大众创作欲望。在这里,涂手会定期更新以趣味性、创造性的话题为切入点,如蒙娜丽莎的一万种微笑、维纳斯没断臂前的样子等,在热门话题引导下激发社区活跃度,形成讨论和交流氛围。
其次,骨子里的社交基因促使“涂手”开发了基于LBS的社交功能,功能允许用户查看附近其他用户的作品,最新和热度最高的作品也会在排行榜里显示出来。与其他很多社交软件类似,涂手也具备关注、附近等功能,还有点赞、评论和私信,以方便用户自然产生交流。
在产品规划中,还引出了“涂手”的一个特色功能——重绘,即用户分享自己的涂鸦后,其他人不仅能看到最终的完成品,点击图片还能播放整个涂鸦的过程。苏贝壳认为,开发“重绘”这一功能是希望弥补单纯画面传达信息量有限的短板,让用户更好感受创作时的真实情感,而且未来这一功能还有很多可以丰富的空间,如增加声音、增加播放特效等。
节操背后的两个尴尬
尴尬一:成为爆款之后,能否持续激发用户创作欲望?
移动互联网时代,分享的便捷和病毒式传播很容易成就了一批爆款产品。据涂手提供的数据,喵星人计划发起于2014年10月15日,在没有任何宣传推广、仅靠参与者自行传播的情况下,三个月就收获了400万PV和30万份喵星人涂鸦作品。截止到2016年1月,涂手总用户量达到80W,日均产生优质作品4000幅+。
但不得不说,与曾经红极一时的脸萌、足记等遇到问题一样,涂手意外窜红之后能否规避“速生速死”命运呢?苏贝壳的理解是,着眼于提供创意展示的产品只能成为一种工具,是单向的,无法带来交流,形成社群效应。“所以我们更注重社交性而不是工具性,我们努力将技术门槛降低,实现泛大众化。”他相信社交属性的强化、社区粉丝的黏性可以有效达成持续运营,这也是团队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尴尬二:商业化与节操之间如何实现平衡?
其实,UGC产生内容实现的价值应该有很多种,而不是仅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在商业模式探索上,涂手可选择将一些优秀的涂鸦作品转化成实体产品和收益反哺给用户;其次,APP成型之后,可以考虑增加更多O2O元素,即线上吸引用户参与,并将注意力引导到线下;未来可能的表现形式还有展览、推广合作,甚至涉及周边产品合作等等。
笔者认为,在持续激发用户创作欲望的前提下,涂手未来可以想象的空间确实很大,但问题是,太过商业化布局是否会改变产品的节操呢?
现阶段,涂手已经获得了由真格基金、创新工场和极客帮联合投资的500万元天使投资。苏贝壳最后说,涂鸦类应用不同于文字和声音的社交软件,简单的涂鸦能够人们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未来也可能会尝试国际化发展路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