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的原罪:Talkbox被腾讯和小米抄袭的血泪教训
openkk 12年前
<div id="news_body">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border="0" alt="山寨的原罪:Talkbox被腾讯和小米抄袭的血泪教训" src="https://simg.open-open.com/show/b4a2ad3016c3fbdf211d1f25c8f2696f.jpg" width="340" height="210" /></p> <p style="text-align:center;">Talkbox 创始人郭秉鑫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山寨,没有大公司的垄断,站在台上分享成功经验,受到创业者顶礼膜拜的人中,一定有他一个。</p> <p> 前不久,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台上的小米科技 CEO 雷军在接受优米网 CEO 王利芬专访的时候妙语连珠,引得台下观众一次次发笑。当王利芬问到米聊和微信的话题时,雷军笑称米聊创造了中国创业公司的奇迹,因为在和腾讯的正面对抗 中,米聊还可以拥有 1300 万的活跃用户。此言一出,台下观众忍俊不禁,本来严肃的会场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p> <p> 在国内的语音 IM 领域,微信已经取得了绝对的领先优势,一向不服输的雷军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失败,总结教训,他觉得米聊输给微信是情理之中,因为从一开始他便意识到微 信本质上就是 QQ 的马甲,如果腾讯一发力,必然势如破竹,但是他当时觉得腾讯作为一家大公司,动作应该不会太快,他预估在米聊推出语音功能 6 个月后,微信才会推出相同的功能与之竞争,但是到那个时候米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凭借小米科技的实力,谁胜谁败,还属未知之数,但是雷军的如意算盘 打错了,事实是,微信加入语音功能只比米聊晚了 2 个月。</p> <p> 看着雷军在台上笑谈成败,马化腾在台下笑而不语,两个 IT 大佬交流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让现场观众觉得新鲜不已。当王利芬问雷军如果想给朋友发个语音,而那个人米聊上没有,他会不会选择用微信的时候,雷军给出了 否定的答案,他没有具体说明原因,而是说:“语音这一条是米聊先做的,至少腾讯是跟进的。”然后又对着台下的马化腾反问:“马总,我没说错吧?”此言一 出,现场观众笑得更大声了。</p> <p> 但是在几千名观众中,却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这个人来自香港,叫郭秉鑫,他的名字也许并不为人所知,但是说到他的产品 Talkbox,许多早期的 iPhone 用户可能还有印象,作为全球第一款语音 IM 应用,Talkbox 经过 1 年左右的研发,2011年 1 月份上线,仅仅 3 天的时间,在 App Store 的下载量就涨到了 100 万。“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产品让我们借鉴,从服务器到客户端,从零开始摸索。”郭秉鑫对《创业邦》记者说。</p> <p> <strong>Talkbox:一个创新者的中国困境</strong></p> <p> 移动互联网大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内的社交大会,郭秉鑫经常会遇到和他主动交换名片的人,那些人在得知他是 Talkbox 的创始人时,有的人可能英文不好让他再说一遍,有的人表示惊讶并报以同情,有的人甚至会异常兴奋,说自己的产品山寨了 Talkbox 的界面和功能,并把手机拿出来请教郭秉鑫自己山寨的怎么样,面对种种的窘况,郭秉鑫内心五味杂陈,他操着一口浓重的香港普通话对《创业邦》说:“我都习惯 了。”</p> <p> 郭秉鑫一直觉得,如果没有山寨,没有大公司的垄断,站在台上分享成功经验,受到创业者顶礼膜拜的人中,一定有他一个。郭秉鑫还记得当初上线 3 天破百万时兴奋的心情,资本纷至沓来,Talkbox 被踩破了门槛,第一个找上门的是盛大,紧随其后的还有其他许多国内外著名投资机构,这其中还包括腾讯。“VC 的到来对我们的产品是一个肯定,但是反过来,我们也感到很困扰。”郭秉鑫说,那些投资人每天给他打电话,这让他不胜其烦。</p> <p> Talkbox 团队只有 6 个人,属于完全本土化的香港团队,没有任何接触 VC 的经验,由于找上门的人太多,应付不过来,郭秉鑫一度对 VC 产生了厌烦情绪。其实这种情绪追根朔源是因为 Talkbox 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出现的产品。“如果为了找 VC,我们就不会做 Talkbox 了,也不会有这种创新的存在,我们当初做 Talkbox 就是为给一小部分人用的。”郭秉鑫说。</p> <p> 郭秉鑫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 Talkbox 具有那么强的市场潜力,之所以开发这款语音产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某天,郭秉鑫开车的时候收到了朋友的短信,他不得不拿起手机去回,这让他觉得太 麻烦了,智能手机的时代,这种方式也太老土了,于是他便想到了用语音来代替文字短信的 idea。</p> <p> “我们没有市场化的包袱,所以能做出创新的东西。”郭秉鑫说,Talkbox 当时的出现仅仅是为了满足开车人群,以及盲人的需求,没有过多金钱的考虑,用户群扩张到现今的规模,是他当初所始料未及的。郭秉鑫觉得国内没有创新往往是 受市场因素所累,许多公司做产品的出发点首先看有没有市场,其次看 VC 是否会进来,最后一般直接模仿国外成功的模式,来获得更高的估值。</p> <p> 其实,App Store 下载反馈早就给郭秉鑫提过醒了——语音 IM 的广阔市场在大陆。在 3 天 100 万的下载量里,绝大多数的下载来自于中国大陆。要知道,这是在完全没有推广,没有进行本土化,且用户需要有 非死book 账户才能接入的一款纯英文应用(非死book 在国内无法登录,但不妨碍申请账户)。“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大的下载量在中国。”郭秉鑫说,但是显然,雷军知道,马化腾知道,更多的中国创业者知 道,郭秉鑫显然不了解中国用户。</p> <p> 事实上,他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确一无所知,一直到腾讯多次找到他,谈收购事宜,他对腾讯的了解也仅限于 QQ 和马化腾而已。后来郭秉鑫找到一些对大陆互联网比较了解的创业者朋友,打听他们对一些公司的看法,才对腾讯有了一些了解。最终,Talkbox 选择了盛大作为投资方,理由很简单,郭秉鑫不想卖掉 Talkbox,盛大是第一家找上门的,并且态度很好。郭秉鑫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没有接受腾讯的收购,已经为这个注定悲情的创新故事埋下了伏笔,“如果当 初我们同意了腾讯,事情肯定不是这样。”郭秉鑫说,但是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微信想必还是微信,但是至少对郭秉鑫来说,可以赚得盆满钵盈。</p> <p> 拿到盛大的投资,Talkbox 作为“菜鸟”开始了市场化探索,“我们根本不懂中国市场,完全不懂,不知道 QQ 的敌人是 360,不知道谁是周鸿祎,谁又是陈一舟。”郭秉鑫说,那时他在国内见了很多人,给了他很多的意见,这让他有些无所适从。直到第一个抄袭者米聊的出现,郭 秉鑫犹如被人当头棒喝,他才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原来国内互联网是这样的玩儿法。当然,米聊完全可以说自己的模仿对象是在 Talkbox 之前出现的 Kik。</p> <p> 最初的米聊和微信是山寨韩国的 kik,属于纯文本的即使通讯,在某种程度上和短信聊天类似,用户量百万左右。2011年 1 月份 Talkbox 掀起了语音聊天的风潮后,3月份米聊便增加了语音功能,那时候 Talkbox 已经拥有了四、五百万的用户量。“米聊一加语音功能我真的愤怒了,那时候我才认识到中国山寨的威力。”郭秉鑫说,山寨产品概念还并不是最让他气氛的,产品 运营等细节都原封不动的山寨,这让他有点无法接受。</p> <p> Talkbox 曾经在官网上挂出了 Android 版本的发布时间倒计时,挂出后不久,米聊的官网上也出现了相同的版块。“他们抄袭了我们网页的源代码,我们在底层的源代码中有一个错误,他们甚至把错误的 地方也抄上去了。”郭秉鑫说,这就像考试作弊把对方的名字也抄了一样,让 Talkbox 团队众人觉得既好笑又气愤。如雷军所言,5月份微信推出了语音功能,从 UI 到录音方式,很多地方都有 Talkbox 的影子,已对国内市场有所了解的郭秉鑫知道,真正的大家伙来了。</p> <p> “Talkbox 到 5 月份的时候也没加入文字功能,我们只坚持做语音。”郭秉鑫说,但是这种对产品坚持的理念转换不成用户,强大的微信逐渐显现出“QQ 马甲”的威力,国内同类型的语音 IM 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鼻祖的 Talkbox 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低。郭秉鑫不是没有动过和腾讯掰手腕的念头,Talkbox 也想过利用通讯录导入的推广方式,建立熟人间的社交网,病毒式的增加用户量。但这需要给用户发送短信,确认身份,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推广成本太高了。</p> <p> 虽然接受了盛大的投资,但是 Talkbox 产品团队只有从之前的公司中剥离出来,投资才可以到账,就是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他们错失了抢夺市场的先机,等到资金到位,米聊、微信已经前后推出了语音 功能,并开始了用户的争夺战,Talkbox 逐渐沦为看客,四、五百万的用户量从此有减无增。时至今日,用户量已降到百万级别。虽然盛大投资了 Talkbox,但盛大不会投入所有资源来做这个事情。但腾讯不同,现在看来,微信已经成为腾讯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的核心。</p> <p> “我们犯了虎口夺食的错误。”郭秉鑫说,如果 Talkbox 的创新并不是一个沟通工具领域的创新,或者说没有触碰到大公司的核心业务,可能结果会不同。国内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在讲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时,觉 得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或者最引以为傲的优势便是切入垂直细分市场,言外之意也就是绕开了巨头的竞争,来自香港的郭秉鑫自然不懂这一点,他迎头而上,撞得头 破血流。但是他并不觉得 Talkbox 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是当初的一步错棋,现在的语音 IM 市场也许会是 Talkbox 的天下。</p> <p> “我们当初在 AppStore 上不该把 Talkbox 放在全球下载,而应该只上美国市场。”郭秉鑫说。这的确是一步妙棋,果真如此的话,便延缓了中国山寨者的脚步,中国用户用不到,模式也就得不到验证,至少 不会让开发者有那么深的体会,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公司抄袭国外模式,鲜有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现在国内抄袭 Path、Instagram 的那些山寨者,他们虽然知道这款产品在国外火,但是并不确定能否赢得中国市场,事实证明,它们也的确不温不火,腾讯山寨的类 Path 应用朋友圈,即便添加在微信4.0的版本上,也难以“子随母贵”。</p> <p> 去年,Talkbox 加入了录音取消功能,如果想取消录音,可以按住录音键向上取消发送,今年年初,微信又加入了这个功能。“他们已经赢了嘛,不用抄的那么快了。”郭秉鑫无奈 的说,在去年5、6月盛大投资刚刚到账的时候,Talkbox 已经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抓紧扩张团队,以主题等产品去吸引用户,并优化 Android 版本,但为时已晚,随着 6 月微信推出漂流瓶、摇一摇功能,Talkbox 的用户陆续被“摇”走,只好无奈的放弃了对中国市场的竞争,转而主打海外市场。</p> <p> 郭秉鑫说,当初 Talkbox 进入国内的时候许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念,根本就不具有赢的可能性。作为小团队,郭秉鑫始终认为 Talkbox 具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有许多勇敢的尝试,不会因市场而动。“如果再有什么创新的产品,我们一定不会在国内发布,在国外把用户体验做到最好的时候,再打回国 内市场。”郭秉鑫说。</p> <p> <strong>微创新,浅抄袭,难成事</strong></p> <p> 在《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柯达没有发明 Instagram?结论很简单,伟大的创新往往并非出现于大公司,而更可能是从某个实验室、车库中产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一 个优秀的创意就能迸发出巨大的价值。“一个很小的团队就可以做创新了,不要考虑那么多商业的因素,就想着对自己有用就好了,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郭秉鑫 说,这是他能做出 Talkbox 的原因,但是对国内的创业者而言,有多少人能不考虑商业利益呢?如果小的创业者不创新,中国的创新又从何而来呢?</p> <p> 以下是一段摘自微博的对话,对话双方分别是游戏的产品经理和技术员:</p> <p> 产品经理:帮忙做个功能?</p> <p> 技术员:哪个游戏有?</p> <p> 产品经理:没有,新的。</p> <p> 技术员:麻烦,新的创意,策划,数值,美术,特效,各种契合很难,而且一定很多问题,很多 bug,等你好不容易弄好了,人家直接抄过去,多恶心啊,创新都是二逼!</p> <p> 《捕鱼达人》是国内少有的在 App Store 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创游戏,虽然也存在参照对象,但是从一个平台转移到另一个平台,加入内置付费等设计,需要许多对产品再定义的过程。“现在手游市场有 100 多款和《捕鱼达人》同类的游戏,很多存在直接照抄的现象,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陈昊芝对《创业邦》记者说。</p> <p> 《捕鱼达人》去年 4 月 11 号在 App Store 上线,5月开始推广,紧接着便在 Android 上出现了一款完全相同的捕鱼游戏,包括游戏名称、Logo 都完全一样,直到现在,这款产品还在推广。陈昊芝也曾试图和那些山寨者讲道理,但往往得到的回复是:“你没有资格说我们,你也是抄街机的。”这种状况让陈 昊芝很无奈,有口难辩,山寨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一种权利。</p> <p> 随着腾讯抄袭网易客户端一事热炒,企鹅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青岛的一个小孩做了一个页游,产品在测试期间遭到了腾讯的山寨,那个小孩向我哭 诉,腾讯的那个产品收入很好,自己的产品还没有被人知道。”陈昊芝说,在美国,巨头习惯收购,而中国习惯抄袭,“上行下效,当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以抄 袭为己任的时候,创业公司还会觉得抄袭可耻吗?他们会觉得这是成功的捷径。”</p> <p> 《水果忍者》同样是一款 App Store 上的精品游戏,自然逃不过国内游戏山寨者的快手,基于切水果的这种游戏模式,中国不仅出现了切蔬菜、切手机、还出现了切人。“我们不怕山寨,我们有最好的 团队,每一个游戏画面都有深刻的产品哲学,这是山寨者抄不到的。”《水果忍者》创始人如此回应对中国山寨的看法。</p> <p> “抄作业也分理解着抄,和完全照抄,微信是会抄的,不然也不可能有今天。”郭秉鑫说,会抄的概念在中国常常被解释为“微创新”和“本土化”,就 微信这一款产品而言,虽然遭到了众多非议,但是的确给用户提供了良好了用户体验。产品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一直是互联网业内热议的话题,腾讯虽然拥有最强的渠 道,但是最后真正留住用户,还是靠产品。</p> <p> Zaker 和图钉分别是 Flipboard 和 Instagram 的中国借鉴者,之所以没有用山寨者,是因为仅仅抄袭外在形式很难说是山寨。</p> <p> Zaker 的背景公司是读览天下,主要做数字化的发型平台,从 2006 年至今,在阅读方面有很深的积累,对内容的理解是其核心优势。“阅读的呈现和挖掘是我们之前做过的,这是我们和国内其他类 Flipboard 应用的区别。”Zaker 副总裁屈辰晨说,在 2009 年,读览天下就曾试做过一款名为“读读宝”的软件,希望可以做碎片化的文章呈现,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比较好的呈现方式,Flipboard 出现之后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 Zaker 便借鉴了这种表现形式。</p> <p> “Flipboard 从基本的模式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呈现方式的框架,但是从更深层的中国读者本土化问题上,在产品的细节演进上,是整个产品更核心的东西。”屈辰晨说,这就 和跟与人学武一样,一开始都要学人家的套路,但是最后如果想要成为大侠,必须要融会贯通、自成一家。Flipboard 创始人前不久来到中国,打算进军中国市场,在一次公开会议中说:“我们的技术模式很棒,只要将本土优质的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本土化的产品。”</p> <p> 但是屈辰晨并不这样理解,美国公司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但是中国公司可以勤能补拙,通过不断的试错、调整,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来完善产品,“我 们当初学了人家,我们不回避,但是我们现在努力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屈辰晨说,如果国内的一家创业五、六年的公司,一直坚持阅读这件事,还不能打败一 个外来的和尚,要么说明团队真不行,要么说明中国已经没有阅读用户了。现在 Zaker 已经不会盯着 Flipboard 了,拥有一定的用户群后,他们开始根据现有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的改进,并且在判断上趋于理性,有节奏的按照市场布置战略,并将在 Zaker 的基础上延伸出新产品。</p> <p> 图钉的情况和 Zaker 很相似,图钉在 2008 年就成立了,属于一家欧洲公司的上海子公司,其产品则是欧洲产品的汉化版本,这家欧洲公司的产品很早便提出基于 LBS 的内容分享的理念,却一直苦于无法抓用用户,Instagram 的出现为其解决了这一难题——借鉴 Instagram 的滤镜功能,“过去我们的产品苦于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而无法实现社区的强关系,加入滤镜功能后解决了这方面的缺失。”图钉大中华区副总裁杨剑凌说,用图钉 的滤镜拍出的照片往往具有风格化、艺术化的感觉,因此图钉的用户群和豆瓣一样,以文艺青年和“小清新”为主。</p> <p>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本土化创新是否可以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不管是 Zaker 还是图钉,他们即便是有思考的借鉴,具有独立的市场发展战略,但在市场并不确定,用户量没有达到绝对优势的时候,谈成功都还为时过早。近些年,远一点可以 追溯到团购和签到,近一点则是 Pinterest、Path 和 Instagram,这些国外的成功模式在国内都不乏山寨者,这种现象被笑称为“C2C”模式,即 Copy to China。</p> <p> “投资者青睐已经被国外验证的模式,是山寨成风的另一诱因。”陈昊芝说,投资人中有这样的一种思维定式:华尔街大佬都看中的项目,没有不投的道 理。这又是变相的一种“拿来主义”,从创业到投资,中国互联网业充斥着“拿来主义”。事实上,即便是巨头山寨的产品,在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推广资源的支持 下,也没能在中国复制另一个成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往往具有本土化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人口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所量身定制的,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 黄金法则。</p> <p> 以 Instagram 为例,说穿了只是一个简单的照片分享理念,但是山寨者们需要自问,在中国有多少用户具有分享图片的品味,“我们到现在只有 600 万用户,因为在中国懂得欣赏图片,分享图片的人太少了。”杨剑凌说,图钉未来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增长,中国的用户具有更“小资”的生活情趣,而这对一 个互联网产品而言难道不是镜花水月般的等待吗?签到又是另一个例子,现在国内的类 Foursquare 应用,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中国公司见到美国的模式就抄,就觉得好,最终抄也抄不到精髓,抄的太盲目了,很多人就是为了拿融资,这样是不会有创新的。”郭 秉鑫说。</p> <p> <strong>创新=不识时务?</strong></p> <p> 其实,中国并不乏创新者,即便在山寨横行的市场环境下,还是有人一直坚持创新,虫洞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俞志晨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创业,专注于手机端的信息快速检索,从过去非智能手机的文字检索,到现在智能手机的语音检索,虫洞经历了漫长的产品研发,为了培养语音助手的 市场,虫洞向开发者提供其后台 API 接口,这套检索算法是虫洞的多年来积累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套 API 却一直少有人问津,直到苹果 Siri 出现,语音助手的概念开始在中国的创业者间扩散开来,大批的山寨者盯上了这一模式,但是山寨 Siri 要比山寨其他应用复杂的多,表层的构架可以轻松山寨,但是 Siri 的底层语音检索后台, 却是中国山寨者无论多么神通广大,也无法在一朝一夕做出来的。</p> <p> 虫洞开放的 API 恰恰满足了想要做类 Siri 产品山寨者的需求,仅在一夜之间,虫洞的语音检索 API 便成了香饽饽,平均每天都能收到好多开发者的请求,希望虫洞可以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有的开发者基本上就是小白用户,什么都不懂,也希望做一款 Siri。”俞志晨说,这不仅反映出开发者的浮躁,更说明一款在国外被追捧的应用,在国内具有多么高的热度,虫洞也借着 Siri 的东风火了一把。作为国内第一款语音助手理念的产品,虫洞以开放 API 的方式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竞争对手,类 Siri 的应用不断出现,他们基本都使用的是虫洞的 API,构架大同小异,问答结果一致,同质化严重。</p> <p> 俞志晨敢于开放虫洞最核心的检索后台,自然留有后手,因为虫洞开放的 API 只是早期的版本,他们的下一代产品一直没有放出来。“我们语音翻译的技术来自于讯飞,现在他们也做了一款语音助手,和我们直接竞争,但是我们不担心它不开 放,因为语音开源将是大势所趋。”俞志晨说,在创业的路上,虫洞经历了很艰苦的时期,他们曾挤在条件艰苦的厂房,也曾在找投资的过程中受到种种挖苦,俞志 晨经历最多的首先是被人劝改方向,其次就是被问到“如果巨头做了,你怎么办?”。</p> <p> 去年 11 月份,虫洞曾想过创新工场投资,历经 2 个月的谈判,最终没有谈拢。这个问题像例行公事一样被问及,俞志晨当着创新工场众位投资经理的面,给出了一个至少对投资者而言十分愚蠢的答案:百度、腾讯 短期内不会做。投资经理一直追问如果做了怎么办,而俞志晨就一直解释为什么他认为百度、腾讯不会做,双方就这个问题僵持不下。最后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对俞 志晨说:“我们认同你做的事,但是觉得你不具备做一个大公司 CEO 的潜力。”就这样,虫洞被创新工场拒之门外,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虫洞的团队成员都很草根,没有海外留学的经验。“其实越是那些从海外回来的 创业者,越容易去抄袭,创新往往出自于本土团队。”俞志晨说。</p> <p> 虫洞融资之路同样走的坎坷,虫洞曾经接触很多投资机构,其中不乏国际一流 VC,但是没有一家愿意投他们。俞志晨也会和他们谈创新,但得到的回复往往是:“你们的产品在国外没有借鉴,虽然是创新,但是在国内的土壤里,死亡率太高 了。”VC 们觉得语音助手是大公司做的事,俞志晨有一次急了,他说:“大公司做不了的事太多了,原子弹大公司能做吗?”Siri 出现后,从某个层面拯救了这个“没有国外模式可借鉴”的公司,现在虫洞已经融到了钱。</p> <p> 但是,在巨头面前以一个创新者的姿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墨迹天气就是一个例子。墨迹的竞争对手是新浪,这个掌握时下最火热的新社交媒体的巨 头。其实,原本在天气服务类应用中一直是墨迹天气和天气通两家竞争,但是随着天气通被新浪收购,墨迹的竞争对手瞬间从一个创业公司变为互联网巨头。</p> <p> 在天气通被收购之前,两家公司一直保持着创新竞赛,但是被新浪收购后,这种竞争态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天气通开始照抄墨迹天气,“他们想和我们 同质化,然后通过渠道优势压垮我们。”墨迹天气 CEO 金犁对《创业邦》分析说。金犁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提前一步准备好下一版本的更新,这样一来天气通抄袭的总是墨迹天气的老版,墨迹则可以通过持续推出新 版本来给用户带来新鲜感,来抢夺市场,争取用户口碑。</p> <p> “但是这么做有一个弊端,新版本推出后用户是否喜欢成了悬念。”金犁说,创新总要面临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墨迹天气每一次的新版本,至少要保证 80% 的用户会喜欢,这样那 20% 的用户即便不喜欢,也会由于惯性而继续用下去。除了需要面对大公司的竞争,墨迹还需要面对其他创业公司的山寨,直接抄袭者不胜枚举。就在前不久,墨迹推出 的天气主题遭到另一家创业公司的抄袭,不仅如此,对方还大肆在其举办的“主题竞赛”中展示抄袭而来的主题,对此金犁已是见怪不怪,这也许就是中国的创新者 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p> <p> 照搬全抄的问题 Zaker 和虫洞也曾多次遇到,山寨者已经不止步于抄袭国外模式,而是将视角扩张到国内的创业公司。这其中多是投机取巧者。李涛(花名)不愿意让《创业邦》透露自己 的真实姓名,他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也可以叫职业山寨者:仅凭他一个人,过去一年做了 100 多款应用,平均几天就能做出一款时下热门的应用,产品设计上无非就是在已有的产品上换个“壳”,即便如此他还是可以赚到钱。</p> <p> “安卓的市场监管、审核不严,应用质量参差不齐,做出一款热门应用,总是有人来下载,我可以通过应用内置的谷歌广告插件赚钱。”李涛说,他并没有期望一款应用能为其带来长期的收入,“这就是一锤子买卖。”</p> <p> 中国互联网业内一直流行着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很多创业者将其视为金科玉律,恨不得尽快推出产品,马上就能赚钱。事实上,移动互联网虽 然降低了创业门槛,但是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却比过去难度更高,在手机屏幕有限的发挥空间内,能做出一款具有创新性且更炫、更好的功能、界面、UI 设计的产品,需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时间去钻研,大多数创业者并不愿意去消耗时间成本去做这件事,而这也让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离创新越来越远。</p> <p> “Talkbox 花了 1 年多的时间去研究产品,了解用户反馈,终于从 IM 的红海中创造了一片蓝海,真正的创新不可能快的。”郭秉鑫说,这就和画画一样,不可能是谁画的快谁赢。</p> <div id="come_from"> 来自: 创业邦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