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CEO鲍尔默三大失误:未能预见开源系统威胁

jopen 12年前

  导语:美国财经网站 TheMotleyFool 今天发表投资专家里奥·孙(Leo Sun)的文章称,对于微软的“现金牛”——Windows 和 Office,公司 CEO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只知道榨取,而非像前任比尔·盖茨(Bill Gates)那样,开辟新的生财之道,结果让微软在移动时代处于不利地位。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我最近曾说过,全球 PC 市场可能会因 Windows 8 的惨淡表现而走向崩溃。今天,我再次将时钟倒拨,看一看微软 CEO 史蒂夫·鲍尔默究竟在哪些方面铸成大错。这个人的成就恐怕永远也达不到他的前任、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高度。我个人认为,如果鲍尔默能以盖茨为榜样,吸取三个重要教训,这可能会改变微软的发展进程,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意识到。

  以下即是鲍尔默本应吸取的三大教训:

  教训一:今天的谷歌 Android 就是明天的微软 Windows

  时光回到 20 世纪 80 年代。得益于 Macintosh 电脑的热销,苹果一跃成为个人电脑领域的主导力量。苹果将其操作系统与电脑产品深度整合,也就是说,苹果的操作系统不能以合法身份安装到非 Macintosh 电脑上。

  对于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他的继任者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来说,苹果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将一种具有凝聚力、对用户友好的体验融入到旗下高端电脑产品中,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苹果今天的商业模式,即苹果当时是在推销一种优于 Commodore、Atari 等竞争对手的“体验”。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IBM 开始生产价格低廉的个人电脑,与苹果展开激烈竞争,试图蚕食其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其他公司也开始纷纷生产兼容 IBM 架构的电脑产品。然而,这些电脑需要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以共同应对苹果的威胁。微软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涉足个人电脑市场的。

  最终,微软为 IBM 开发出了 PC DOS——一种基于文本的经典命令行操作系统。PC DOS 发布后不久,微软即与 IBM 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允许其向采用 IBM 构架的 PC 厂商销售 PC DOS 的变种——MS-DOS。

  后来,微软又开发出了 Windows GUI (图形用户界面)。从 DOS 到 Windows,微软的操作系统始终以一种固有战略挑战苹果的地位,那就是让自家操作系统覆盖尽量多的硬件厂商。再加上 IBM 兼容机的价格更低,等到 Windows 95 发布之时,微软在个人电脑市场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种战略是不是听上去似曾相似?确实是,因为这正是谷歌在 2007 年发布 Android 以后,挑战苹果和微软的策略,堪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典案例。谷歌将自家操作系统授权给三星、索尼等各类硬件厂商使用,在移动市场高歌猛进,而这一策略恰恰借鉴自盖茨在 80 年代书写的“教科书”。

  因此,从 1980 年至今一直供职微软的元老级人物鲍尔默,为何就没有预见到这种趋势呢?鲍尔默为何将谷歌称为是“烂摊子”,但却没有意识到,对手其实是有意让微软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

  教训二:盖茨早已预见到云计算潜力

  1997 年,微软面向 Windows 95 IE 4.0 发布了 Active Desktop,那时盖茨就是公司 CEO。这一更新不仅对 IE 浏览器进行了升级,还对整个 Windows 系统进行了升级,使得所有的桌面快捷方式都变成了可点击打开的网页链接。因此,有书签标志的快捷方式可以被放置在桌面,网页内容和本地应用亦可放在一起。

  用 Active Desktop 浏览本地内容,感觉就像是浏览网页,而不是使用传统文件管理器。它还给 Windows Explorer 添加了一个地址栏,允许用户无缝浏览本地或网页地址。Active Desktop 标志着盖茨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试图将浏览器变成 Windows 操作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换言之,微软的网络浏览器不再是独立的应用,而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

  盖茨很清楚,1997 年,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是通过拨号上网,但终有一天,当用户可以长久与互联网连接时,他们将会从操作系统获取本地和网页内容,届时,浏览器和操作系统将同等重要。也就是说,盖茨当时就意识到,将来用户在一地将信息保存在互联网上以后,可以从另一地读取。

  不幸的是,Active Desktop 是一款超前产品,它过于耗费资源,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许多用户最终选择使用 Windows 经典用户界面,而非 Active Desktop,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前者更快。在美国,Active Desktop 还被当作一起针对微软的反垄断诉讼的主要依据,原告方认为微软有意将 IE 当作 Windows 的一项功能,而非一款独立产品。

  鲍尔默没从 Active Desktop 吸取到什么教训吗?是的,他没意识到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的潜力。谷歌再度偷学了盖茨的创意,在 2011 年推出了 Google Chrome OS,一种完全运行于谷歌生态系统的云端应用的轻量级操作系统。与此同时,鲍尔默却将 Windows 8 和各个版本的 Microsoft Office 2013 拼凑在一起。Windows 8 和 Microsoft Office 2013 都存在同一个弊病——它们希望成为既能在本地安装又基于云端的产品。

  教训三:未能预见开源操作系统的重大威胁

  鲍尔默另一个致命失误是,未能预见到 Linux 会对 Windows 构成巨大的威胁。鲍尔默也曾谈到过 Linux 和其他开源操作系统,他当时说:“Linux 就是瘤细胞,会给其触摸过的一切东西附着上知识产权的意味。”

  鲍尔默始终认为,由于其在 PC 市场的统治地位,Windows 就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正是抱着这样的幻想,他将其他操作系统看作是小众、极客产品,仅仅适用于业余爱好者。鲍尔默坚信,电脑用户会不断购买微软最新操作系统的许可。

  他并未意识到微软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久的,等到 2007 年发布 Windows Vista 时,“Windows 堡垒”已开始出现裂缝。由于 Vista 存在大量问题,许多 Windows 用户并未升级,而是仍然使用 XP。他们称,虽然 XP 是在六年前发布的,但“仍然足够好”。

  与此同时,基于 Linux 开发的 Ubuntu 操作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电脑用户的青睐,因为他们发现 Linux 的确是一个可行和免费的选择,能够用于日常任务。而另一款基于 Linux 开发的操作系统 Android,也作为一个免费发布和定制的操作系统,成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首选平台。

  Vista 的失败导致微软迅速在 2009 年推出了后续产品 Windows 7,相比前一代产品,Windows 7 受到了更多的赞誉。但是,微软并未像对待 XP 一样,在六年时间内没有发布新版 Windows,相反,它在 2012 年匆匆推出了 Windows 8,距 Windows 7 的上市仅三年时间。不过,等到 Windows 8 问世之时,PC 市场已经陷入崩溃,平板电脑销量不断飙升,微软事实上已经在移动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结论

  实际上,每一位微软股东都很清楚,鲍尔默不是盖茨:后者是一位梦想家,而前者只是一个商人,只知不断榨取微软“现金牛”(即 Windows 和 Office)的能量。正是抱着“Windows 堡垒”坚不可摧的幻想,鲍尔默才未能吸取上面提到的三大教训,反而给了主要竞争对手谷歌以可乘之机,令其发现了盖茨颇具远见的战略,并从中受益。

来自: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