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没有BAT?
时光退回到 10 年前。你刚刚硕士毕业,同时收到 2 个 offer,一个是来自世界五百强,另一个是国内的创业公司,你会选择哪个?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选择都很明智。
我的同事聂日明还为此发过这样一条微博,“如果一个 75 后,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上海在外企上班,正常发展到现在,可以到D(总监)的级别,如果正常结婚生子,那么买房必不可少,随后改善,现在应该步入富裕家庭,年收入过百万没问题。”
但凡事总有例外。当我转发聂日明的这条微博后,有一网友在我下面留言:“我一哥们从小就是学霸,初中暑假天天来我家蹭小霸王学 Basic,差点被我们赶跑。高中时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丫上海交大计算机硕士毕业后,拿了两个 offer, 一个百度,一个微软。丫嫌百度山寨,去了微软。然后百度上市了,然后他被分配到了微软的 MSN。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他选择到百度,或许目前就是D,身价近千万甚至上亿。但那时候选择了微软,却“没有然后了”,因为微软的 MSN 部门被裁撤了。尽管我们从这个个案来看,他的选择是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总体来看,到底是进外企好,还是到外企好?
当然是到大外企好。尽管我们在互联网里看到中国出现了 BAT 等可以比肩国际的一流公司,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公司还相差一大截。即便是在互联网业,尽管我们看到 BAT 已经成为执牛耳者,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每年还有数不尽的创业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倒下了。换句话说,绝大多数进入外企的人会比进民营企业的人有着更为稳定的未 来。
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上海为什么没有 BAT。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数据,据《2012 年上海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显示,2011 年度上海外商投资运营企业上缴税金 3353.48 亿元,工业总产值 20749.63 亿元,约占上海全市 61.3%。共吸纳就业人员 302.76 万人,约占全市总劳动力的 30%。
在有这么这么多世界 500 强公司的地区,你是选择进 500 强还是本土创业公司?进后者你可能会有机会和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一起上班,但更大的可能是创业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创业就像买彩票,尽管你有可能中大奖, 但更大的可能是创业失败。既然如此,那么一个理性的人就应该选择到大公司上班,而不是进入创业公司——除非这个地方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比如硅 谷。
即便是美国,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创业公司更多的是在硅谷,而不是在纽约。尽管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但并不是一个创业中心。在纽约,最好的就业可 能是到华尔街上班,到那些目前已经功成名就的公司去。如果你要选择创业,请离开纽约,到硅谷去:因为纽约各方面的成本太高,容不下那些创业公司。
从这个角度而言,上海没有 BAT,杭州、深圳出现阿里巴巴和腾讯并不足为怪。因为杭州和深圳没有那么多的大外企,本地精英只能通过创业才能出人头地。上海的名校毕业生有着比杭州和 深圳毕业生更好的选择,据说在上海,一流大学毕业生的选择队列是:国际一流投行、一流咨询公司、世界 500 强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然后才是国企和民企。
但是在杭州和深圳,高校毕业生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大投行和咨询公司的机会,甚至这些公司都不会在这些大学开宣讲会,跟不要说实习机会了。
如果再看看腾讯和阿里创始人的教育背景,就更有意思了。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圩,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这两个人如果在上海,估计连进 500 强大门做门卫的资格都没有——据说马云当年在杭州进五星级酒店应聘服务员都惨遭失败。
但“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已经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子”,马云和马化腾没有机会进 500 强,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那些选择跨国公司的兄弟们,尽管没有机会成为伟大公司的创始人,却也赢得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谁说这不是一种平衡呢?
从这个意义而言,当我们回答为什么上海没有 BAT 时,实际上是忽视了上海有着深圳和杭州所没有的一大批跨国公司。上海不必为没有 BAT 而忧伤,如果上海硬要放弃资源禀赋而去拥有 BAT,这才是错误的开始,就像纽约不是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