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淘宝团队的技术沉淀和对外分享

jopen 9年前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负责淘宝前端团队(Taobao FED)的对外运营,比较重要的点就是「团队博客」,坚持了三个多月的每日一文,很多朋友不禁惊叹,“你们实在太高产!”。

经常写博客的人都知道,写一篇有价值的技术文章是一件挺费时费力的事情。很多善于分享的同学,也只能做到每月两三篇,由于业务压力,偶尔一两个月还没有产出。倘若看到有人每天发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下巴当然会掉到地上。撑起大拇指的同时,心里也在嘀咕,为何可以持久保持?是不是写文章也背了 KPI?最近也有不少人向我取经。

团队分享氛围的形成

分享和沉淀是团队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没有分享没有记录,很多交流和学习的东西就沉淀不下来。一个没有沉淀的团队,新成员需要长时间的踩坑和磨合才能得以成长,团队各个小组的信息互通不顺畅、信息不对称,同时也难以对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14 年 3 月份开始,我来淘宝这边实习。淘宝这边的东西太多了,基础框架、开发工具、前端规范、安全守则、搭建平台、业务沟通等等,对一个新人来说,了解并掌握团队整个一套真不是实习两个月就能搞定的。所以学习成了一个最大的主题,每天都是学习 & 基本的业务沟通,会有很多疑问,也会不断地去提问。

实习生没有 KPI,跟正式员工的差异在于,除了要投入到业务生产之中,还要不断地学习并融入到这个团队,所以做淘宝的实习生也是比较辛苦的事情。虽说没有 KPI,但是也得写写实习规划,写一些自己对自己的期望,Team Leader 也会对实习生有一些期望,两个期望之间有很多契合点,比如了解业务,有思考,有沉淀,有分享。刚开始,实习生难以在业务开发中出技术亮点,不过一些好的想法和思考会引起团队其他同学的关注,也会给自己带来机会,比如 Team Leader 会把你放到更加适合你的位置上锻炼你。

阿里巴巴有很多很多很多个部门,每个部门(BU)都会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前端团队、后端团队、PE、QA 等等,内部有一个博客平台,这个平台上有以圈子为维度聚合的,如 Node.js 糯米圈、全站 HTTPS、JVM 交流答疑、跨终端等等几百个圈子;也有以 BU 为维护聚合的,每个 BU 的 Team Leader 创建圈子后将整个团队的人员拉进来。很多人在这个博客平台上分享,公司几万人,可以想象这里沉淀的内容体量有多么庞大,知识领域包括:Java核心技术, 前端与交互设计, 安全与风控, 系统软件, 测试技术, 编程语言, 架构, 数据存储与数据库, 引擎技术, 项目管理与软件工程, 移动开发与客户端, 系统研发与运维, 互联网产品及应用, 分布式系统与计算, 开发框架与中间件, 算法, 网络与数据通信等等。

所以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答案,也能在众多圈子中找到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人。有人看就会有人写,有人点赞,有人收藏,有人评论;除了页面上的分享,还有 BU 之间的交流,团队之间的沟通,前后端之间的相互学习;还有前端夜校、集团夜校,下班了不想走就参加夜校培训学习。阿里巴巴在技术交流这一块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团队知识沉淀的对外传播

在一个善于分享的团队中,时间久了自己也会被薰陶成一个善于分享的人。无论是业务的思考还是技术的学习,很多同学会把好的东西写下来分享给其他人,在分享的过程中有人跟你一起交流,指出你思考中的不完善的地方,相互提高。这是老大们期望看到的结果,他们也会主动参与和推动,经常分享一些想法引来讨论,这样很利于带动团队的共同进步。

内部博客平台上很多东西是不能对外的,业务耦合度太高,并且参合了对业务的思考中很多数据,所以对外传播也需要有一个流程。

淘宝 FED 的博客是静态发布的,托管在 github/gitcafe 上,为了更好地筛选、过滤和检测博客内容,我做了一个博客后台,对博客文章格式和图片做了硬性的规定,比如:

  • 文章必须有题图,题图尺寸为 900x500
  • 文章格式符合文档通用规范,针对规范的细节,开发了检测工具,比如全角和半角的使用、中英文之间的空格、专有词汇的大小写等等

文章只有 Team Leader 才有权限发布到后台系统,所有 TL 都必须看一遍发布的文章,并且对数据脱敏,确保对外发布是安全的。博客后台的所有操作都不会同步到外网,最后会由我确认一遍,然后手动同步。

这里可以给大家推荐几个没有版权问题的图片下载地址:

规范和流程只是最后环节,重点还是需要团队有人分享。

最后

工作日每日一文,已经坚持三个多月了。当初规划的发布时间是:

  • 周一:web 开发
  • 周二、周四:node
  • 周三:无线
  • 周五:工具平台
  • 时而:团队生活

这个频率对一个团队来说,也是够呛的。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某个分类下,同学们的产出并不多,比如无线方面。从中也能体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团队在无线方面的钻研还不够深入。

我每天都会花费 10-40 分钟来传播这些内容,在 QQ 群,朋友圈和微博上,传播的目的很简单,跟大家交流,收集大家的意见,同时也会对内容做一些答疑。

后续发布频率会降低一些,每周 2-3 篇,保证质量,也保证热度。


来自: http://www.barretlee.com/blog/2016/01/08/share-in-team/